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0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39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38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甲基萘转移甲基化合成2,6-二甲基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β-甲基萘和混合甲基萘为原料,均四甲苯和偏三甲苯为烷基化剂,无水alCl3为催化剂,二氯甲烷为溶剂,进行转移甲基化反应合成2,6-二甲基萘.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和烷基化剂的加入量以及烷基化剂种类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硫酸钡微晶对毛细管内壁改性的基础上,系统制备了甲基环糊精与不同混合固定液的毛细管色谱柱,从柱的分离选择性,惰性,柱效和分析准确性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环糊精的分离机理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一种新型二溴对甲基偶氮羧磺染料的合成方法,及其与锶在0 48mol/L盐酸介质中形成的稳定的蓝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20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8 88×104L·mol-1·cm-1,锶量在0~0 25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该试剂与其他测定锶的试剂相比,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乙基叔丁醚(ETBE)、氨羧配位剂(ACCA)及5%氢氧化钠的混合溶剂,对常见类型的胆道结石进行体外溶石研究,各种类型的胆道结石的体外溶石率在90%~100%之间,该溶石剂可望成为一种实用的接触性溶剂。  相似文献   
5.
杜氏藻中多糖的化学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0.2%稀碱溶液萃取杜氏藻提取出β-胡萝卜素后的残渣,经浓缩后用乙醇沉淀,得粗多糖,以Sevage法除去蛋白质,再经DEAT-纤维素及葡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得杜氏藻多糖(简称PDS).多糖经薄层层析、纸层析、气相色谱及经甲基化后的色谱/质谱分析,获知有5种糖,即半乳糖、木糖、鼠李糖、葡萄糖、甘露糖,并测得各种糖的可能连接.  相似文献   
6.
喹诺酮类衍生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杀菌能力及抗肿瘤活性,已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为了研究喹诺酮羧酸类衍生物的活性与分子结构两者之间的定量结构及活性关系(QSAR),基于分子的空间邻接矩阵,使用程序计算了48个喹诺酮羧酸类衍生物的电性拓扑状态指数和电性距离矢量,优化筛选了电性拓扑状态指数的E_1,E_8和电性距离矢量的,M_(26),M_(32),M_(36),M_(81)共6种参数,建立了这些分子的活性与E_1,E_8,M_(26),M_(32),M_(36)和M_(81)共6种参数的多元回归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将筛选得到的6种结构参数作为神经网络法的输入层节点,采用6-4-1的网络结构,建立了相对预测精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的神经网络QSAR模型,所得预测活性模型的总相关系数R为0. 992 5,利用所建模型计算得到的喹诺酮羧酸类衍生物活性预测值与相关实验值的相对平均误差仅为0. 87%,两者非常吻合。结果表明,喹诺酮羧酸类衍生物的活性与6种结构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基团类型和连接方式是影响喹诺酮羧酸类衍生物活性的主要因素。该研究对高效低毒新型药物的分子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于文强 《自然杂志》2017,39(1):12-18
新生命究竟"新"在哪里?经典的遗传学观念认为基因决定表型,但同卵双生的双胞胎基因几乎完全相同,为何依然存在很大差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代际间的表观遗传改变决定了我们生而不同。表观遗传学是指独立于DNA序列改变的遗传,主要包含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本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表观遗传的概念及核心内容,重点描绘了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表观遗传在新生命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Illumina HumanMethylation27BeadChip数据,利用sam函数中Delta值与FDR值的关系,选取最佳Delta值,识别人类乳腺肿瘤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显著差异甲基化基因.分析这些差异甲基化基因在人类各条染色体的分布,进一步通过这些差异甲基化基因对肿瘤样本和正常样本进行双向非监督聚类分析.接着,利用limma包计算乳腺肿瘤组织样本和正常乳腺组织样本中差异表达基因,对既发生差异甲基化又同时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GO生物分子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发现低甲基化的基因皆与蛋白质及核苷酸结合功能相关,高甲基化基因则主要富集到与运输载体活性相关的分子功能上.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从基因功能角度进一步理解乳腺癌发生的原因,对乳腺癌的预后和临床诊断起到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Oriental ginseng is an important medicinal plant that grows in 2 major forms or ecotypes, wild and domesticated. Each form differs conspicuously in root phenotype, but can be converted from one type to another by habitat. Here we show that the habitat-induced transformation of ginseng root phenotype was accompanied by alteration in cytosine methylation at a large number of 5′-CCGG-3′ sites detected by the methylation-sensitive polymorphism (MSAP) marker. The collective CG and CHG methylation levels of all 4 landraces of the domesticated form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wild form. Interestingly, artificially transplanted ginseng plants recreated in both directions the methylation levels (at least in CHG) of their natural counterparts. The methyl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ginseng ecotypes were validated at 2 isolated MSAP loci bearing homology to a 5S rRNA gene or a copia retrotransposon. Our results implicate a link between epigenetic variation and habitat-induced phenotypic flexibility in Oriental ginseng.  相似文献   
10.
以鸭梨(Pyrus.bretschneideri Rehd.cv.‘Yali')多倍体(2×、3×、4×)为材料,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技术研究不同倍性鸭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变化.共筛选22对引物,平均每对引物产生约50条带,统计100~500 bp的扩增带,共计954个位点.分析表明:鸭梨2×、3×、4×分别检测到831、886、852个位点,发生甲基化位点分别占15.5%、20.0%、16.8%,其中全甲基化占9.7%、11.9%、9.7%.分析这些位点甲基化模式表明:甲基化模式在三个倍性间类型相同的占所检测位点的69.2%,仅两种倍性相同的为25.4%,各不相同的占5.5%,其中三倍体41.4%甲基化位点发生改变,显示出独特的DNA甲基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