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55篇
教育与普及   36篇
理论与方法论   3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10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文章以课程“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分析”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该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然后,从挖掘“思政”元素、探索融入路径与设计思政教学案例等三个方面阐述本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方案。并且,以“‘三省六部制’案例融入包图设计”的教学为例,介绍本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实施。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分析”课程引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以提升知识习得能力;强化实现民族复兴责任感及职业道德感,有助于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成为一名笔译,不仅要精通德国文化,还要精通本国文化。否则将给翻译带来巨大的困难。在从事翻译工作时,应尽量避免因文化习俗差异产生的禁忌,真正实现跨文化翻译,成为语言文化的使者。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原文的具体语境,慎重考虑文化习俗、惯例、禁忌,根据语用功能选择最佳的句式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华东科技》2004,(1):96-97
“他是儒商!”,和刘剑鸣打过交道的客户如是说。见到刘剑鸣,在与他的整个谈话过程中能深深地体会到刘剑鸣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鲁衍平 《菏泽师专学报》2002,24(1):88-89,93
素质教育不是无从下手,关键是弄清它的内涵,抓住关键之点。素质教育的关键,主要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几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又各有其关键之点。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中道德问题日显突出,以德治国的方略就置于中国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道德实践之中。我国对社会转型前后的道德特征的比较中,提出既要防止道德的政治化,又要警惕道德的功利化,真正坚持唯物辨证法,全面实施以德育人,只有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准,才能真正实现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6.
岂云开 《皖西学院学报》2002,18(4):29-30,45
本文通过具体的计算,研究了密立根油滴运动的具体情况,给出了动态法测量油滴电量的实验条件,为实验测量提供合理的方法和依据,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也值得油滴仪生产厂商借鉴。  相似文献   
7.
将可调光锥系统直接应用于获得大尺度空间频谱的研究,得到了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新与旧、西化与国粹两军对垒、剑拔驽张的激烈氛围中,在非此即彼、非敌即友的二极对立思维模式中,人们长期对学衡派作了严重误读,学衡派的实质是一种来自西方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的眼光,在西方眼光与学术上与新文化运动主流并无二致,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支流;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主流有着歧异与不同:在引入西方文化上,反对失于一偏。在对街中国固有文化上,反对对传统一概涤荡的激进言语。他们在主观上试图超越两极对立的思想来探索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出处。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其实质仍是一种西方眼光。  相似文献   
9.
谈知识创新     
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知识创新的认识规律进行论述,为启迪与诱发图书馆员的创造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嵇康一生都钟情于音乐 ,通晓各种乐器 ,尤其对琴有着迥然不同于其它乐器的特殊感情。在政治险恶的魏晋时期 ,嵇康苦闷的一生始终是琴声相伴 ,他借缕缕琴声诉说对人生的体验和思索 ,从而超脱琴外 ,达到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