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6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学获得了长足的多元的发展,这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文学观念冲破旧有束缚、张扬人文精神,在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中探索和把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促使文学理论走向多元和成熟;文学研究方法也在借鉴中外文论和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取得突破和创新,有力推动了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反过来又促进了新时期文学观念的拓展和更新。  相似文献   
2.
丹纳是从生存“环境”方面来确定审美活动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为印证自己的生态艺思想,丹纳详细分析了十七世纪大画家鲁本斯与他生活的环境尼德兰地区之间的关系。后来引起的鲁本斯之争与几乎同时明代的关于“南宗、北宗”的争议,都透递出了艺术的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在教学教改中实施“四级推进法”即本科生基础理论心修课为一级推进,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为二级推进,硕士生的学位课程为三级推进,硕士生的学科前沿选修深为四级推进,并自编文艺学系列教材的情况,总结了文艺学教改实践与专业建设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2(1):F0002-F0002
文艺学学科是国家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所属二级学科,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文艺学学科2006年8月被确定为湖南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相似文献   
5.
从简化字的类推、同音替代、繁简问题三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简化字研究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6.
世纪老人钟敬文教授心怀浓浓的“民俗学情结” ,自 1 92 2年 1 9岁开始采风迄今 ,已献身民俗学 77个春秋。他以科学务实的精神 ,不停步地跋涉前进 ,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全国学科带头人 ,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7.
对近年来“文艺学”学术史研究著作进行一番总体评价,以反映这些年来“文艺学”研究的新的动态和进展。在这些分析中可以发现现代“文艺学”发展的一些脉络,找出今后研究发展需要努力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1 文艺起源问题无疑是文艺学中最烦难的问题之一,它所探讨的是一个在历史攸远的年代中发生的事件。也许正是因为问题的烦难性,才更加引发了人们的强烈的求知兴趣。千万年来,为了揭穿文艺起源的奥秘,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苦苦的求索,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尽管由于原始材料的相对匮乏,这些理论从总体上看都不可避免得带有攻多攻少的思辩色彩和假想性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艺起源的研究投有光明的前途。如果我们能尽量全面地利用现有的材料,并广泛地汲取各种理论的合理性,那么,使这种研究达到一种接近科学性的水平,还是极有可能的。 古希腊以降,在人们提出的诸种文艺起源论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模仿论”、“游戏论”、“巫术论”和“劳动论”。概括起来说,前两种理论偏重于强调内在的的心理因素,后两种理论偏重于强调外在的社会因素。 建国以后,我们一直奉行的是“劳动论”并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正宗理论。近10年来,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人们对文艺起源问题进行了重新探索。除了坚持原有的“劳动论”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观点,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一种“综合论”的观点。 “综合论”并不完全排斥“劳动论”,它只是把文艺起源中的劳动因素的唯一性降低为多元中的一元,并给予其他的非劳动因素(模仿、游  相似文献   
9.
在厘清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自流变过程及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将文艺学归属于人文学科领域是较为合理的.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文艺学既有价值评判的内在要求,也有其作为一个独立体系的科学性追求,是价值性与科学性并重的.两者无论缺失哪一方,都将不利于文艺学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涉梦之剧的情节梳理,总结两者在创作思想与主题表达的相似与不同,进而阐述在文化与时代环境的影响下,相关作品均以各自文明中的伟大时代为背景,聚焦梦境与现实中人物命运对比,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建立起一种时代隐喻;同时两人在主题的书写上不约而同地融入时代启蒙思想。不同的是汤显祖以戏剧为手段来折射社会现实,但缺乏直接的批判,神佛思想的介入弱化了作品的现实性;莎士比亚则借助戏剧以实现直接批判现实的目的,呈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上,汤显祖表现出对六朝文风的沿袭与挪用,呈现一定的时代闭锁性,而莎士比亚则是在英国中古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