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词“就”在萌生过程中曾处于双动同结构的V1和V2位置。在汉代已出现较多的“就+N(处所)+V”和“V”+就+N(处所)”格式,这两种句法格式提供了“就”虚化的可能性。“就”在虚化过程中的发展线索是──“处所介词──对象介词──范围介词”。动词“就”的虚化始于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介词性质已明确。  相似文献   
2.
在英汉机器翻译中,英语介词多义的处理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尽管国内外一些机器翻译专家在这方面已做了许多工作,并获得一些成果,但远未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在对英语介词的多义现象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以介词“in”为例对其多义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在研制“智能型英汉机器翻译系统”中,采取在词典和规则中加入介词的语义属性和上下文相关函数等措施,比较好地解决了介词多义的问题。从而,使“智能型英汉机器翻译系统”的译准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周丽敏 《科技信息》2009,(13):196-196
本文作者对near在句中作介词形容词用法进行了讨论和归纳,使得中国学生和初学者更容易理解。从而得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中可有不同的词性。  相似文献   
4.
徐克强 《科技信息》2009,(16):148-148,150
英语介词“of”在使用中经常被省略,在网络化的今天,这种现象有漫延的趋势。作者试图对这种省略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指出它的内在涵义,以便提高我们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5.
孔李茜 《科技信息》2011,(18):I0135-I0135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有时会遇到教材编排错误的情况。本文从一部教材中出现的错误“以……为根据”着手,从汉语语言学方面详细分析了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对外汉语教材的编排中汉语语言学本体研究的重要性,希望能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6.
彭雪亮  杨京华 《科技信息》2011,(12):I0152-I0152
英语的悬垂结构是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难点,这种结构有不合逻辑,错误的一面,但在某种情况下却又有被认可的一面,英语初学者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很容易犯错误。本文拟就悬垂结构的用法进行分析研究,同时阐明在什么情况下悬垂结构是错误的,什么情况下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袁秀娟 《科技信息》2010,(12):I0163-I0164
本文从隐喻的视角出发,探讨英语介词的汉译,以期达到得体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8.
习语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是语言的精华和缩影,是民族个性和各种修辞的集中体现。习语使用恰当,可使可语言生动、形象、精炼,收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因此,掌握英语习语的类型、功能,及其来源,可以更好地了解英语习语、正确地运用英语习语,充分发挥英语习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新疆诸多少数民族语言中,没有介词这一词类,介词向来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难点。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介词习得问题,以有标记与无标记、总括扫描与次第扫描等概念为切入点,以认知为最终的解释,以期对学生的一些偏误现象做出合理的概括和解释。  相似文献   
10.
时处介词"从"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词“从”可以引进处所、时间、范围、对象和方式。本文主要论述时处介词“从”的由来和发展。“从”在表示处所时,具有四种功能:1、经由。2、始发点。3、所在处。4、方向。笔者认为,“从”获得表示经由的功能,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构。当它获得表示经由的功能时,它成为“自”的同义词,然后与之同义同向发展,获得表示始发点的功能。“从”之获表示处所的功能,成为“于,在”的同义词,是它自身继续语法化的结果,具体地说是它所处的语义结构发型的结果。当它成为“于、在”的同义词之后,又成为“向”的同义词。因为在汉语史上,“向”也曾具有表示处所的功能。这也是同义同向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