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合成了四种螺恶嗪光致变色化合物,并对它们在有机溶剂中所表现的酸致变色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与盐酸在室温下形成的复合物(SP.HCl),随溶液极性的增加,其吸光强度增大,吸收光谱发生蓝移。  相似文献   
3.
简单介绍了AgX作为光致变色材料的光致变色机理和其在聚合物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聚丁二炔(Polydiacetylenes)(简写为PDA's)中光致变色伴随Raman谱的显著改变这一事实,认为其先致变色是光诱导相结构转变的结果.建立了描述光诱导相结构转变的数学模型;对于光致变色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数值计算了光诱导相结构转变系数对入射光子能量的依赖关系,与实验符合。  相似文献   
5.
合成三种N,N'-1,4-亚丁基双螺吡喃和双螺噁嗪光致变色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元素分析确证其结构。这些化合物熔点比相应的单螺环化合物高。还研究了闭环体与开环体(部花菁)的光致变色性能,发现双螺环化合物开环体的热稳定性较单螺环化合物高。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先致变色剂5-甲基螺嗪的改良合成,关键中间体2,3,3,5-四甲基-3H-吲哚由相应芳胺经Mohlau-Bishler反应制备。所需原料3-溴-3-甲基-2-丁酮由相应酮在四氯化碳中,无催化剂条件下与溴反应制得。改进了由5-甲基费歇尔碱和1-亚硝基-2-萘酚制备目标分子的操作方法,对有关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并研制出光致变色油墨。  相似文献   
7.
光致变色螺吡喃及其防伪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光致变色螺吡喃吸收光谱检测结果,总结了其防伪应用的方法及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PS-b-PAA)封装二噻吩乙烯光致变色分子(BTO)和染料分子(ED)制备了纳米胶束BTO@Nm、ED@Nm和BTO-ED@Nm,胶束尺寸分布窄(63~201 nm),在水溶液中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分散性.封装作用诱导ED产生明显的聚集诱导荧光增强效应(AIE),可使ED@Nm和BTO-ED@Nm在500~700 nm范围呈现出明显的荧光.与单体BTO类似,纳米胶束BTO@Nm和BTO-ED@Nm仍然保持从无色(λmax=308 nm)到深蓝色(λ_(max)=595 nm)可逆光致变色性能,且至少可逆转变5次以上抗疲劳性能.利用BTO及其变环体(c-BTO)与ED之间的能量转移作用,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的交替照射下,实现对BTO-ED@Nm荧光(565 nm)定量可逆调控,且至少可调控5次以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金属双硫腙盐 Hg(HDz)_2和 Zn(HDz)_2在几种高分子介质中的可见光谱和异构复原反应动力学行为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发现:高分子介质的改变并不影响金属双硫腙盐可见吸收光谱中最大吸收波长的位置,在高分子介质中与在有机溶剂中不同,在高分子介质中金属双硫腙盐的异构复原反应基本上表现为两个阶段;先快后慢(Hg(HDz)_2在火棉胶中例外),而不像在有机溶剂中那样简单地遵从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光致变色化合物6′-硝基-1-乙基-8′-二十二酸甲酯-3,3-二甲基螺[2H-1-苯并吡喃-2′,2-吲哚啉)(简称SP2-22)和6′-硝基-1-十八烷基-8′-二十二酸甲酯-3,3-二甲基螺[2H-1-苯并吡喃-2′,2-吲哚啉](简称SP18-22)。制备了单分子层的Langmuir-Blodgett Films(简称LB膜)。根据膜的表面压力-面积等温曲线(π-A),研究了光线、温度、pH值及掺入正-十八烷的量等因素对SP18-22成膜性能的影响,发现了当成膜组分中SP18-22与正-十八烷的摩尔比为1:2时,其成膜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