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硅藻土-聚丙烯酰胺系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丙烯酸和硅藻土为原料,用溶液法合成复合高吸水性树脂,同时对影响聚合产物吸水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硅藻土、淀粉、NaOH、引发剂和交联剂的加入量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30%、60%、1.5%及0.03%时,制得的超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吸水量最高,可达611g/g.硅藻土作为一种功能填料,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综合吸水性能.  相似文献   
2.
将液体吸收剂分散于多孔材料颗粒内部形成固相支撑的吸收液膜,并用于低浓度乙烯的回收.这样不但保留了液相中离子的吸收特性,而且使液体形成了微米级的液膜,提高了吸收效率.研究了固相表面电荷性质对吸收过程的影响,对硅藻土采用酸浸和焙烧法进行了提纯处理,并用SEM和EDS等测试手段对其表征;通过酸碱滴定法测定了3种硅藻土样品的零...  相似文献   
3.
PDMDAAC-PFS复合絮凝剂处理硅藻土悬浊液的絮体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考察了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硫酸铁复合絮凝剂(PDMDAAC-PFS)处理硅藻土悬浊液的絮体形貌,并与单独使用PDMDAAC和PFS产生的絮体进行比较.运用密度-密度相关函数计算了絮体的分维,探讨了絮体的结构、分维与沉降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使用PDMDAAC-PFS产生的硅藻土絮体分维为1.89,比单独使用PFS和PDMDAAC产生的絮体分维大(分维分别为1.67和1.55),其沉降速度比使用PFS产生的絮体快;絮体结构为内部有较多内孔的网状结构,内孔的可渗透性可降低沉降阻力,提高沉降速度.图5,参9.  相似文献   
4.
热原是能导致人和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在蚕蛹水解液中分别加入活性炭和硅藻土进行热原吸附,并做鲎试验检测,发现活性炭吸附液热原含量符合规定,并且没有干扰作用,而硅藻土吸附液出现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微观试验的硅改沥青改性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的方法,对硅藻土改性剂、不同掺量硅改沥青以及不同种类硅改沥青进行了试验.分析了硅藻土微观结构对硅改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硅藻土与沥青能够均匀混合,并且形成稳定的整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有助于改善沥青的技术性能,为硅改沥青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微观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还原污染水中的硝基化合物,采用原位法制备了具有高效催化活性的纳米银/还原氧化石墨@硅藻土(Ag/RGO@DE)复合微粒。利用SEM,XRD,XPS和FTIR等测试方法对所制备复合微粒的形貌、微观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采用UV-vis DRS,PL和光电流等测试分析了复合微粒的光电性能,以对硝基苯酚还原作为模型反应,考察了不同银和RGO负载量对Ag/RGO@DE复合微粒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RGO为片层结构,纳米银颗粒分散于RGO和硅藻土DE表面及片层间,为面心立方晶型;纳米银的引入显著提高了RGO基体对可见光的吸收及其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当银质量分数为2.5%,RGO质量分数为26.6%时,Ag/RGO@DE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还原活性。因此,Ag/RGO@DE复合微粒具有良好的光催化稳定性,对4-NP的还原反应具有高效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用各种方法处理云南寻甸硅藻土后进行了吸附次甲基蓝的试验,发现500℃下煅烧2小时然后用0.1N NaOH溶液处理的样品有最大吸附量。这种硅藻土对次甲基蓝的吸附作用远大于其它吸附剂,根据这些实验结果讨论了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8.
硅藻土改性沥青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DE-99Ⅰ型和DE-99Ⅱ型硅藻土改性剂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进行了一系列室内试验,包括沥青的技术性能试验、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残留稳定度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等,并应用示差扫描量热(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方法对改性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沥青中掺入DE-99I型和DE-99Ⅱ型硅藻土改性剂,可使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将其应用于沥青路面大修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实验考察了十二胺对硅藻土、钠长石、石英的捕收能力.通过ζ-电位、红外光谱检测对十二胺与硅藻土、钠长石、石英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浮选实验结果表明,pH为55~105,十二胺浓度为238×10-4mol/L时,钠长石和石英单矿物浮选回收率分别在92%和97%以上,而硅藻土的回收率在5%以下.ζ-电位分析结果表明,pH为55~105时,十二胺在钠长石和石英表面的吸附明显强于在硅藻土表面的吸附,这与浮选结果一致.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pH为55时,十二胺在硅藻土、钠长石、石英表面均存在物理吸附、氢键作用,且在硅藻土表面的吸附强度相对弱,导致其可浮性差.  相似文献   
10.
An experiment of stability of diatomaceous silica was perform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pH value and temperature dominantly influence the stability. The pH value concerning largely dissolving diatomaceous silica is 2-3 higher than that amorphous silica due to the buffer action of coexistent clay minerals. The solubility of diatomaceous silica rises distinctly when temperature is over 40℃, which suggests the cause of distribution of large-scale diatomite deposits in the middle to high latitude areas over the world. There is no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lubility of diatomaceous silica and time, which shows that the content of diatomaceous silica in diatomite deposits are determined by the latest environment condition since they formed and bore no relation to the time they experien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