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23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一酸奶样品中分离到两株丝状真菌N3、N9,通过形态学观察、ITS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了N3、N9菌株的分类地位以及与其近缘种之间的生物系统学关系.实验结果表明N3、N9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绒状茵落,菌丝体上具有担子茵所特有的锁状联合结构.ITS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N3菌株与灰白侧耳(Pleurotus spodoleucus)同源性最高,N9菌株与佛罗里达侧耳(Pleurotus floridanus)同源性最高.  相似文献   
2.
生产壳聚糖的新途径—丝状真菌培养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壳聚糖又名脱乙酰甲壳质,它是由甲壳质脱去乙酰基后形成的。壳聚糖广泛用于食品、药品、化工和农业中,近几年来,它作为功能性材料如絮凝剂、医用材料(如伤口敷料、手术缝线)、食品包装膜、化妆品、作物生长调节剂等尤为引人注目,需求量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的和感染松枯梢病的松树针叶上分离了叶栖微生物1 862株.选取有代表性的菌株通过室内平皿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对松枯梢病菌和松赤枯病菌具有较好生防潜力的菌株12株.其中,拮抗细菌菌株6株、酵母菌3株、丝状真菌木霉(Trichoderma sp.)3株,拮抗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细菌、木霉、酵母菌,细菌无菌滤液的拮抗效果明显好于菌体本身.拮抗菌的筛选以相对抑菌效果为准,同时应考虑被抑制率和菌种本身具有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4.
发酵液中L—苹果酸的简易测定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在L-苹果酸产生菌筛选过程中发酵产物的简易、快速的直接测定方法。通过对纸层析法、2,7-萘二酚法和β-萘酚法的比较试验,确定了适用于检测大批量发酵液样品的纸层析斑点面积法、即根据纸层析斑点面积与标准L-苹果酸浓度的对数是线性关系而建立的标准曲线,可定量测定L-苹果酸。应用该方法,从92株丝状真菌筛选出7株产L-苹果酸能力较高的菌株,其中8957菌株、当发酵控制在最佳条件下的L-苹果酸产率为21 mg/ml。  相似文献   
5.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卷枝毛霉、稻根霉菌、高山被孢霉和米曲霉等丝状真菌的Delta-12脱饱和酶的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氨基酸保守位点、进化关系、信号肽、跨膜结构。亲水性/疏水性和二级结构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丝状真菌Detal-12脱饱和酶是一种亲水的稳定的膜结合蛋白,不具有信号肽,具有明显的疏水跨膜区域,有3个保守的His-box功能区域,二级结构主要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构成,其中螺旋占50%以上.  相似文献   
6.
在真菌标准培养条件下,采用传统形态鉴定方法及18S rDNA-ITS片段克隆分别对天津师范大学微生物实验室筛选的一株渤海海洋真菌进行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支持该菌为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 Wilh.),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复核的结果与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的同源性为100%,与赭曲霉的同源性也高达98%,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该菌株应为曲霉属环绕亚组的赭曲霉.  相似文献   
7.
丝状真菌表达外源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状真菌是一种很重要的外源蛋白表达系统,本综述了该系统转化,整会,糖基化以及蛋白分泌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适用于筛选丝状真菌产生β-葡聚糖酶的平板初筛法。即:β葡聚糖-刚果红营养平板法(GCN)平板法。运用此法从分离源中初筛到产酶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A21,经UV和NTG多次诱变,获得产酶能力高于亲株1.46倍变异株A2148。在初始PH6.8、温度29℃和以碱产为主碳源培养基中,变株A2148经86h培养产生β-葡聚糖酶128u/ml,并伴有少量糖化酶、中性蛋白酶及  相似文献   
9.
10.
丝状真菌Sr18发酵过程中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扫描电镜对Sr18菌发酵过程中菌丝生长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摇瓶培养条件下所形成的菌球直径多在1.5~2.0mm,内、外部菌丝较丰满,粗细均一,内部无明显空洞,菌体生理活性较强,其发酵滤液稀释为原浓度1/2的杀线虫活性可达90%以上;减少接种量或改变培养基配方多形成直径为4~5mm的空心大菌球,内层出现较明显空洞及大量干瘪菌丝,中间层含大量分生孢子头和孢子,代谢物的杀虫活性降到77.17%-25%;加大接种量降低转速则易形成直径小于1mm实心致密菌球,菌丝粗细不均匀,杀虫活性仅为67.5%。5L发酵罐发酵则多形成松散的菌丝团,菌丝丰满,粗壮,菌体生理活性状态良好,积累代谢产物能力强,杀虫活性为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