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26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克隆得到了调节雌雄激素平衡的大黄鱼cyp19a/b基因,cyp19a基因c DNA全长1805 bp(NCBI登录号:FJ800566),其中开放阅读框1557 bp,编码518个氨基酸;cyp19b基因c DNA全长2268 bp(NCBI登录号:FJ800567),其中开放阅读框1503 bp,编码500个氨基酸.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cyp19a基因在性腺中有明显的表达,且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极显著且高于精巢;在肌肉、脑、肝脏、肾脏、脾脏等组织器官中基本不表达.而cyp19b基因在脑、脾脏和肝脏中有较高表达,在性腺和其他器官中基本不表达.  相似文献   
2.
大黄鱼cyclin B1和cdc2 cDNA序列特征及组织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熟促进因子(MPF)是诱导细胞从G2期转入M期的关键因子,在配子成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MPF由周期蛋白B(cyclin B,CB)和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1,由cdc2基因编码)2个亚基组成.本研究克隆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cyclin B1(Lc-cb1)和cdc2(Lc-cdc2)基因的cDNA序列,并分析了这2个基因mRNA的组织表达特征,为解析MPF在大黄鱼性腺发育和配子成熟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Lc-cb1基因全长cDNA 1 882bp,可编码397个氨基酸的蛋白;Lc-cdc2基因全长cDNA序列1 151bp,可编码303个氨基酸的蛋白.基于Lc-cb1 c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6种脊椎动物的CB1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相似性(67%~84%),并具有周期蛋白盒、毁坏盒、以及蛋白酶K位点(RRxSK)等CB预期特征.基于Lc-cdc2的c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也与其他6种鱼类的CDK1氨酸酸序列有较高相似性(88%~97%),并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催化结构域、ATP结合相关的保守序列(GxGxxGxV)、周期蛋白结合相关的PSTAIRE序列等CDK1的预期特征.可见,本研究克隆获得的2条序列是Lc-cb1和Lc-cdc2 cDNA全长.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c-cb1和Lc-cdc2的2个基因mRNA表达具有相似的组织特异性,在性腺中mRNA水平均远远高于其他组织,表明Lc-cb1和Lc-cdc2是大黄鱼性腺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3.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杂色鲍♀×盘鲍♂舍种间杂交受精过程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主要表现出两性融合的特点.盘鲍精子进入杂色鲍卵子。9min后中心粒发育为星光;精子头部逐渐膨大、液化形成雄性原核,39min后与雌性原核会合,而后融合.约3.2%的受精卵中观察到1个受精卵中同时存在3个即将融合的原核,这可能是多精入卵或卵子染色体组自发加倍的结果.42min后开始第1次有丝分裂。此时在极个别发育卵中发现固缩的染色质小体、微核、或分离不同步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5.
6.
厦门海区真鲷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厦门海区真鲷的肌肉、眼睛、心脏、胃、肝脏、肠、脾、肾、精巢、鳃等10种组织或器官进行了10种同工酶(LDH、MDH、IDH、GDH、ADH、EST、POX、ALP、ACP、α-AMY)的电泳研究,并对各种酶的同工酶位点表达及酶谱表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LDH、MDH、IDH、GDH、ADH、EST和POX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或器官特异性,ALP酶具有活性,但图谱表现不明显,α-AMY、ACP未检测到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鲍幼虫变态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鲍幼虫变态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鲍因其幼虫营卵黄营养,且同昆虫和蛙类相比,鲍幼虫变态速度快、存在提早发育(‘anticipatory’developmental program)现象,是研究贝类乃至海洋无脊椎动物变态现象的理想模式.早期研究采用药理学和电生理学方法发现了GABA等能够诱导鲍变态的物质,并且提出了变态过程信号通路,但调节幼虫变态的分子机制仍然所知甚少.研究人员采用差异显示PCR和基因芯片等手段获得了一些变态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但是变态是由众多的基因和信号分子共同决定和影响的.传统获得差异基因的方法效率低、获得基因数量少、受公布的EST(表达序列标签)限制大,所以调控变态的分子网络和机制还尚未建立,缺乏对调控这一细胞过程的整体认识.转录组学分析获得大量变态差异基因,并且有助于建立差异基因相互作用网络,是研究变态分子机制的新方向.此外,变态差异基因的功能验证和注释是鲍变态分子机制研究的另一问题,基因干扰可能是解决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AFLP技术发展及其在水产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是一种有效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既有RFLP技术的可靠性又具有RAPD技术的高效性.该方法高效、灵敏、模板需要量少、多态性强,且实验结果稳定性、重复性好.本文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发生及发展,并主要阐述了该技术在水产生物学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育种操作效应监测、种质鉴定、基因的定位及分离、系统分类和进化等方面的应用.同时预测了AFLP在水产生物甲基化研究中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杂色鲍日本群体与台湾群体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采用杂色鲍日本群体(RB)和台湾群体(TW)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得到RB♀×TW♂、TW♀×RB♂、TW♀×TW♂和RB♀×RB♂4个组合的F1代.对这些交配组合的卵径、受精率、胚胎发育速度、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存活率以及稚贝早期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杂交组与自繁组在卵径、受精率以及胚胎发育速度方面并无显著的差别,但杂交组在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存活率以及稚贝早期生长方面,与自繁组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TW♀×RB♂组8 d的存活率杂种优势达到40.6%,RB♀×TW♂组25 d壳长的杂种优势达到48.6%.实验初步显示,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杂交将可能是养殖杂色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刀额新对虾精子发生过程中碱性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氨银反应与光镜、电镜技术相结合,研究了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ensis)成熟精子发生过程中碱性蛋白的变化.精原细胞、精母细胞、早期精细胞核内均含有丰富的碱性蛋白,但在精细胞变态成精子过程中,核内碱性蛋白被抛弃,顶体内出现碱性蛋白.且在成熟精子中内外顶体层碱性蛋白的分布不同,外顶体层多于内顶体层,棘突中无碱性蛋白存在.同时还探讨了鞭毛型精子和无鞭毛型精子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