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MJO等资料对台风韦森特、威马逊和天鸽影响下云南省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台风登陆前后但尚未进入影响云南的关键区之前,强对流天气因台风登陆位置和强度、MJO位相、MJO强弱、前期地面热力条件等不同而不同.台风在西行过程中,当MJO位于第2~6位相且表现为强MJO时(威马逊和天鸽),有利于云南区域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台风天鸽MJO位于第2位相(干窗口),其爆发性增强配合前期较有利的地面热量等不稳定条件更有利于触发云南强对流天气;MJO位于第4~6位相(湿窗口)时云南降水更突出.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云南省125个自动站与人工站的干球温度、本站气压和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对比观测资料差值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差值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从差值的时间变化看,各要素的差值在2006、2007年和2010年相对比较大,这应该是由于这些年布设了新的站点,站点运行初期差值较大造成的;从差值的日变化看,由于测量元件对气象要素变化响应的灵敏度差异,气象要素变化量较大且为正时,自动观测大于人工观测;气象要素变化量较大且为负时,自动观测小于人工观测;从差值的空间变化看,云南中部一带,即2010年建站的区域差值较大,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临沧东部和昭通东部这两个差值的大值区.  相似文献   
3.
在定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影响边界及其交汇区的基础上,应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判识出北半球夏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交汇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及交汇区中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6,7和8月份太平洋水汽影响边界基本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地理分界线,即100°E附近.印度洋水汽影响边界都在太平洋上,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东扩的趋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交汇区位于西至97.5°E、东至142.5°E的东亚地区.夏季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交汇区中,太平洋净水汽贡献率向西向北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印度洋净水汽贡献率的空间分异规律较太平洋的复杂,但大致向东向北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纵向岭谷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4—2020年云南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站降水资料,通过有效降水量法筛选出降水型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并分析灾害发生时次前的降水特征.结果显示:云南降水型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和崩塌;诱发3类地质灾害的降水类型都有短时强降水、短期降水和长历时降水.由短期降水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样本分别占78%、83%和75%,其中超过75%灾害发生前3 d出现强降水事件,泥石流更是高达96%;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短历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前12 h,其中滑坡灾害发生短历时强降水时次最多的是前1~4 h,泥石流灾害发生短历时强降水时次最多的是前1 h;云南大部地区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主要由短期降水引起,特别是怒江地区最显著.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昭通市是长江上游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研究利用Z指数、主成分分析和地质灾害前期有效降水量分析等方法,对历史地质灾害样本、同期区域站和国家站逐12 h、逐日降水资料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昭通市境内地质灾害隐患点众多,以滑坡为主,大中型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其中95%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在雨季,峰值在8月,与昭通市干湿季节相对应;其降水型地质灾害与灾害临近12 h降水量、当天降水强度、前3 d和前12 d累积降水量及降水强度等降水因子密切相关。因此,综合考虑短时、短期和中长期的累积降水效应,并引入国土部门的地质灾害区划成果建立了昭通市降水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选取2018年的地质灾害实例对模型进行检验,发现此模型对昭通雨季地质灾害有较好的预警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云南省 125 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及 3 042 个区域站降水数据、FY-2E/G 云图数据以及探空观测数据,统计 2015—2019 年由切变线系统影响的云南短时强降水过程,对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系统特征、MCS 系统发生发展的环境特征以及对流云系演变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云南切变线类短时强降水频次有 4 个大值中心,分别是云南南部边缘地区、曲靖南部至文山北部、华坪、德宏西部,傍晚至凌晨是强降水发生的主要时段;云南切变线类短时强降水对流云系分成新生对流云团、MαCS 和 MβCS 和带状 MCS 共 4 类,75% 的切变线类短时强降水是由 MαCS 和 MβCS 系统造成,MαCS 和 MβCS 系统中低于–32 ℃ 冷云区呈椭圆形,平均面积分别为 1.8 万 km~2、10.4 万 km~2,存在 1 个或 2 个中心,中心云顶亮温低于–52 ℃. M...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1—2015年昆明市逐时降水观测及短时强降水个例期间的探空、雷达、地面观测等资料,分析了昆明市雨季短时强降水时间分布、关键影响系统、物理量及雷达观测特征,尝试寻找该类天气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①昆明短时强降水天气具有明显的日内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19:00—次日05:00,并在次日02:00达到峰值.②地面辐合线和700 hPa切变线是昆明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关键影响系统,当500 hPa有低压槽或高压间辐合区配合时则更有利于昆明出现短时强降水.③从物理量指标看, 700 hPa比湿大于10.0 g·kg~(-1)、温度露点差≤3℃、假相当温度≥75℃和沙氏指数0.1是昆明站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有利条件.④当雷达观测图上出现积云、块状回波,回波反射率因子强度最大值达40~45 dBz且大值区质心较低,回波顶高小于8 km,对应的径向速度图出现中尺度辐合或低空急流特征时,应该考虑发布短时强降水预警.  相似文献   
8.
利用WRF数值模式,针对云南省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的数值试验,得到几个有意义的结论:①WRF模式的三维变分同化系统能反映地转平衡等多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在此次强降水过程试验中,同化系统能把雷达反演风场中低空急流信息有效地引入模式初始场,并按照同化模型进行增量空间分配,有助于增强降水区的水汽输送,改善模式较强量级降水的预报漏报率.③多个时次雷达资料的同化对降水预报的改善更加突出,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特性的雷达资料同化在提高客观预报质量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