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较完全的氨基酸,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农产品。如何充分利用大豆蛋白资源,拓宽大豆深加工领域,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美国有人采用大豆分离蛋白和玉米淀粉生产甜炼乳,日本有人将大豆与食用油混合磨制大豆糊,国内有过把加糖豆乳浓缩制成豆炼乳的报道,但未见该类产品面市。本研究采用一种新方法——蛋白酶法生产大豆炼乳,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大豆蛋白是广泛应用的食品加工原料,是人体可摄入的优质氨基酸来源,工业生产中为提高大豆蛋白的加工功能特性,常对其进行修饰改性。然而修饰改性有时会导致氨基酸消化吸收低效化。综述了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及营养价值、主要修饰作用及其对氨基酸有效性影响,并对现阶段国内外研究的动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展望,较全面地呈现修饰导致的大豆蛋白氨基酸低效化问题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解释蛋白聚合体与氨基酸消化性的关系,为提高大豆蛋白利用率,创新加工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全谷物食品有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部分癌症等疾病的风险,近年来在西方国家深受消费者重视.就我国谷物种类、分布和产量,以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首先根据我国市场现有全谷物食品的消费形式和市场产品的加工类型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主食类、冲调类和即食类食品,然后介绍了全谷物食品的加工原理和主要方式,指出了全谷物食品加工主要存在口感粗糙、氧化"哈败"等技术问题;同时,结合我国消费情况指出了我国全谷物食品存在被"零食化"、口味偏甜,市场划分较粗,产品针对性不强等市场问题.  相似文献   
4.
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法分别对小米乳、小米醇提蛋白、小米分离蛋白进行营养消化性分析.研究发现,与对照大豆乳相比,小米乳中的蛋白质表现出较低的消化率,仅为35.2%.其中,小米蛋白主要成分之一醇溶蛋白是导致小蛋白消化率较低的主要原因.醇溶蛋白本身形成的二硫键以及其强烈的疏水性是导致其不被消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大豆中含有近40%的蛋白质,比任何一种粮食作物的蛋白质含量都高,其氨基酸组成与牛奶蛋白相近,而且必需氨基酸含量较丰富,是植物性的完全蛋白.大豆及大豆制品是高营养的食品,它们均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大豆蛋白定为21世纪重点开发的植物蛋白资源.  相似文献   
6.
A:这层皮是在豆浆或牛奶的表面水分蒸发时,豆浆或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等在表面被浓缩而形成膜,营养价值较高。牛奶表面形成奶皮是制作著名甜品“双皮奶”的重要步骤;而豆浆表面的“皮层”经过加工,就得到我们通常吃的腐竹。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植物蛋白基食品”发展热潮的不断兴起,植物蛋白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全球食品行业关注的焦点。比较了国内外植物基食品快速发展的成因,与国外相比,我国植物基的乳和肉替代品有悠久的历史,各种植物乳尤其是豆奶,发展势头迅猛,已形成了稳定的市场,出现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植物乳品牌;而肉类替代品多集中于拉丝蛋白(组织蛋白)用于肉馅和菜肴类产品的开发,素肉、辣条等休闲食品的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国外在植物蛋白利用方面主要集中在燕麦及各种杂豆蛋白的利用上,利用途径主要是西式肉制品的替代,如汉堡、香肠、炸鸡块等。在比较国内外植物蛋白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提高传统食品的利用水平,实现植物蛋白摄取方便化和美味化,以及制造技术的智能化。不但开发仿肉类植物蛋白产品,还要开发具有植物蛋白本身特色风味的食品品类,构建高附加值、高营养、高效率的植物基肉类产品。  相似文献   
8.
大豆浸泡是豆乳凝胶(豆腐、豆花等)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改变浸泡条件对豆乳凝胶品质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不同的豆乳凝胶产品要求的硬度、弹性等标准各异。为明确不同浸泡条件下的豆乳凝胶品质性质,提出适于不同加工环境和不同产品类型的原料浸泡条件,分别使用碱液与蒸馏水对大豆进行浸泡,并选择4、25、37、55℃这4个典型温度为作用条件,对大豆的吸水率进行测定,建立了吸水动力模型,比较了以葡萄糖酸-δ-内酯为凝固剂制备豆乳凝胶的得率、豆乳蛋白质提取率、豆乳凝胶形成过程以及豆乳凝胶品质。结果发现:未使用碱液时,随着浸泡温度的升高,凝乳得率、豆乳蛋白质含量以及豆乳凝胶硬度均略有升高,在37℃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其中25℃浸泡最有利于蛋白质的提取,豆乳凝胶强度最强,达18.14N;使用碱液后,豆乳蛋白质提取率和凝胶保水性均有所提升。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当浸泡温度较低(20℃以下)时,采用低浓度的碱液浸泡有助于提高蛋白质提取率和豆乳凝胶的保水性。进一步通过响应面试验分析发现,当温度在21℃时,使用碱液浸泡可以使豆乳凝胶得到最大的保水性;温度在22℃时其凝胶硬度最大,46℃时凝胶硬度最小。研究结果可知,对于豆花这类要求质地软、保水性大的豆乳凝胶产品来说,可考虑使用浸泡温度较高(大于25℃)的碱液浸泡大豆;对于要求一定凝胶强度的豆腐类产品来说,可考虑在20℃左右常温条件下使用碱液浸泡,以达到更好的凝胶品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