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七里香》这部诗集里,席慕蓉以清新的笔调、低语式自白,回首青春年华,回溯生命历程,回望乡土乡愁,文本中充满着热烈的欣喜、深深的眷恋、淡淡的哀愁和超然的豁达等丰富多样而又清晰凝重的情感线条。席慕蓉在《七里香》中表现出的题材偏好和情感趋向,使其诗歌创作呈现出"回首之美"的独特艺术韵致,从而在中国诗坛引发"席慕蓉现象"。席慕蓉以"诗歌之力",唤起人们重铸爱情信仰、重新张扬理想风帆的人类崇高信念。  相似文献   
2.
《叔向贺贫》选自典籍《国语》。在处理文学话语流入世俗官场域地时,《叔向贺贫》体现了高超的艺术驾驭能力、鲜明的艺术关怀精神、具有尊严感和敬畏感的审美超越性,对今天的官场书写具有借鉴意义和范本价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素质、思想道德以及文学创作都发生了L型转弯。在市场经济语境和消费主义主导之下,中国文学吹响了世俗化的号角。厘清造成这个时代文学步入困境的复杂因素,为新世纪文学突破困境,再造U型文学精神发展轨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政治化思潮影响和制约着20世纪大多数年代文学的基本走向。由于苏联和中国相似的历史条件和现实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倾向于"向苏联学习",文艺政策的制定和创作方法的选择深受苏联文艺的影响。对俄苏文学作品的译介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文章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来文学的接受情况,揭示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接受和文学创作鲜明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5.
从“非专业”的角度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和审视,认为成功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是避其“非专业”所短,扬其“非专业”之长,加强课程的“专业”建设,在“专业”和“非专业”的平衡和互进中,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机制,促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加高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1949年特殊的历史情势视作影响该时段中国作家进行精神选择的一个重要的精神背景,以此探寻和挖掘形成作家精神蜕变和精神选择的实质因素。以1949年中国作家的人生选择作为透视中国作家重要精神现象的切入口,以具体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处于政治规约和艺术召唤之间的当代中国作家既具有政治激情又怀着艺术向往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作家的精神核体是政治激情与艺术追求的融合体。当代中国作家一方面从一开始就或自主或被动地接受到来自政治层面的规约,另一方面新政权的浪漫构想也实实在在地鼓舞了部分作家。时代要求作家作出政治选择,但作家作为有着独立精神向往的个体又时时得听从艺术的召唤。于是,回旋在艺术和意识形态之间便成为20世纪5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