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速滑普修课是我国北方体育院系教学大纲中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快速凝固AlFeVSiNd纳米合金薄带时效过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谱研究了快凝AlFeVSiNd弥散纳米晶合金薄带在时效处理过程中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快凝AlFeVSiNd纳米晶合金微结构随热处理温度而变化,先是出现元素偏聚现象,而后,Al8Fe4Nd相开始溶解,同时αAl13(Fe,V)3Si相开始析出·测量了时效处理前后样品的力学性能,出现类似传统铝合金时效硬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贾威 《科技资讯》2012,(2):247-248
通常来讲,飞行过程分为:起飞、爬升、巡航、下降、进近和着陆六个阶段。在进近过程中,航空器处于低空低速飞行状态,需要做出相对较多的机动动作,受环境影响大,影响飞行的可变因素较多:飞行员工作负荷重,尤其是在机组人为因素,复杂的气象条件,终端航路要求及空管限制和机场条件等风险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便会造成不稳定进近的发生,可供采取应对措施的时间与空间极其有限。据统计,1982年至1999年世界范围内76次严重的进近着陆事故中,有66%的事故是由不稳定进近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回波法测油井动液面存在回波信号弱、干扰噪音大和液面波辨识难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管柱声场 模型的油井动液面检测方法。受管乐器声乐频率可反映乐管长度的启发,利用管道声学理论对典型的管柱结构进行 分析,借助管柱的声场特性和管内空气柱的共振原理,建立油井动液面深度与管内声场固有频率的关系,再通过快速 傅立叶变换测定管内声场的固有频率,从而获得管内动液面深度。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新方法验证了管柱空气共振 频率和动液面深度的关系,能较精确地得到管内液面深度,相对误差在2% 以内,为精确检测油井动液面深度提供了 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针对期刊质量等级评价问题,为了克服当前评价方法单独依赖主观评价信息或客观信息的不足,提出了集成决策者主观评价信息与期刊客观信息的综合评价方法.决策者的主观评价信息表现为等级、等级区间或者等级集合的模糊集.期刊客观信息包含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数值信息.通过规范化分别将主客观信息转化为基准等级集合的模糊集.通过建立优化模型求解主客观信息的权重,以进行两类信息的集成,并得出各期刊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网格中的资源发现问题.基于P2P系统思想,利用P2P的动态性、可伸缩等优点解决了网格中的资源发现通常受网格架构限制的问题.具体实现步骤是在现有网格之上给出了一个P2P虚拟层,据此提出了网格内部的以PC LAN为代表的新资源的组织与发现模型;同时,对不同的网格间之间的资源发现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研究表明,模型具有结构简单、层次清晰、动态、扩展性好、易于管理等特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研究了快凝AlFeVSiNd纳米晶合金薄带在超短电脉冲过程中,其内部微结构变化,并与等温退火处理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超短电脉冲处理试样的相转变温度降低了100℃,并且相转变后的第二相颗粒尺寸减小很多·这与非晶合金经超短电脉冲处理后晶化温度降低及晶粒细化的现象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正电子湮灭技术研究了低周疲劳过程中快凝AlFeVSiNd合金微结构的变化,发现:经高载荷循环后晶内固溶元素析出产生偏聚体,且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偏聚体长大;当循环次数达到1500次后,随循环次数的继续增加,大于临界尺寸的偏聚体长大而小于临界尺寸的偏聚体重新溶解·  相似文献   
9.
测量了硅酸盐玻璃的YAG激光损伤阈值,以及重复频率脉冲的积累效应,并研究了光学材料中的非线性吸收过程。分别采用了CWCO2激光预辐射和恒温预烘烤方法来研究如何提高光学的激光损伤阈值问题,并简要分析了相关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竞技体育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越来越受到体育界的重视。利用客观、定量反映运动员机能状态的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实施长期、系统的科学监测,不仅是提高运动员运动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的重要保证,而且也能为教练员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合理调控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