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用空化泡运动的研究方法推导出超声作用下软物质液滴在与之不相混溶液体中半径变化的运动方程,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超声频率、声压幅值、初始半径和界面张力系数对液滴半径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频率越低、声压幅值越大,液滴运动越剧烈;声压幅值小于静压时液滴只在初始半径附近做微小的稳定振动;液滴初始半径越小,液滴运动越剧烈,但初始半径大小不影响液滴最终所能达到的大小;界面张力系数的大小对超声场中液滴半径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超声促进小鼠H-22肝癌细胞对中等尺寸超顺磁氧化铁纳米微粒(super-magneticiron oxide,SPIO)的摄取,实现了细胞的快速磁性标记,探讨超声作为一种能量形式实现细胞磁性标记的方法及对细胞的影响.应用化学沉淀法合成葡聚糖包被、尺寸为(200-300 nm)×(400-600 nm)×(50-70 nm)的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微粒,在超声发生器输出电功率为2 W、换能器中心频率为1.43 MHz且以连续模式工作时,对细胞进行磁性物装载.用光镜观察细胞标记及形态变化、普鲁士蓝染色鉴定细胞内铁的存在、台盼蓝染色观测标记细胞的活性.结果表明,当SPIO质量分数为410μg/mL、超声作用时间为30 s时,可以实现H-22离体细胞的快速标记,细胞标记率超过90%,且此时细胞存活率达92%.但标记率与SPIO质量分数、超声作用时间及超声发生器输出电功率等量相关.  相似文献   
3.
微米磁性复合材料超声波吸收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磁性SiO2-Fe3O4-P(NIPAM-co-AA)有机-无机复合微球及复合材料的制备、吸收超声波的能力和吸波机理。方法分别对不同系列样品的超声衰减系数及声速进行测量、比对分析。结果磁性复合材料声衰减系数随SiO2的包覆厚度增大而增大,磁含量大小对声衰减系数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超声衰减系数对频率有很强的依赖性。结论复合材料中SiO2的包覆厚度、磁性大小对声衰减系数、超声速度有不同影响,此复合材料应用于超声波吸波材料时在较高频率对超声波的吸收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对新型磁共振对比剂—超顺磁纳米铁颗粒(superparamgnetic iron oxide,SPIO)的发展概况、SPIO在标记细胞方面的应用及用SPIO颗粒标记无损伤标记细胞的方法等方面作了综述,指出物理方法中的超声方法因其独特性将可能成为最适于细胞磁性标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钻杆接头螺纹部位疲劳裂纹的超声波检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钻杆螺纹根部疲劳裂纹是钻杆钻井服役中产生的常见缺陷类型,是钻杆螺纹发生断裂的重要根源。本文介绍了钻杆螺纹疲劳裂纹超声检测原理,设计了专用超声检测探头和检测装置,给出了检测试验结果,证明了钻杆螺纹疲劳裂纹超声检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超声小角度纵波灵敏检测疲劳小裂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一种适合于无负载条件下灵敏检测疲劳构件中闭合裂纹的超声技术。方法 采用入射角度不同的超声纵波,对30CrMsi钢试样表面上1.5~8mm范围的开口及闭合裂纹进行检测实验。通过入射角与底面回波幅度、回波曲线形状、裂纹尺寸间的关系获得对裂纹具有灵敏反应的超声波最佳入射角。结果 小角度入射纵波较垂直入射或大角度入射纵波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尤其当入射角在2°附近,具有最高检测灵敏度。结论 采用小角度纵波技术,可提高超声对疲劳小裂纹的反应。只要入射角度合适,检出卸载后构件中的闭合裂纹也是可能的,但对闭合裂纹的定量仍有困难。  相似文献   
7.
以两端磨平的某型飞机燃油柱塞弹簧为例,研究了用瑞利波对其进行检测的方法,原理及可靠性,通过利用不同频率的探头在内表面,外表面缺陷试样上的检测研究表明,改用内表面缺陷试样,调整起始灵敏度和采用5MHz入射声波,可明显提高检测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钻杆螺纹根部疲劳裂纹是钻杆钻井服役中产生的常见缺陷类型 ,是钻杆螺纹发生断裂的重要根源 .本文介绍了钻杆螺纹疲劳裂纹超声检测原理 ,设计了专用超声检测探头和检测装置 ,给出了检测试验结果 ,证明了钻杆螺纹疲劳裂纹超声检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在对声发射(AE)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航空机械装置,尤其是复合材料疲劳失效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