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美国学者王斑从自己的《春苗》体验出发,描述、究查20世纪中国美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他一反传统的政治-审美对立论,即外部的关系研究,提出了政治-审美的融合论,很好地解释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政治与审美既对立冲突又相互融合吸收的复杂关系.王斑关于审美与政治的关系研究,对于文学政治学如何实现从外部关系研究走向内部融合研究具有极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或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所提出的文学是"艺象形态"论,还可以通过文艺心理学、审美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进行更进一步的证明,这说明将文学定位于"艺象形态"上具有充足的理由与依据。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以承认人的智力差异为前提的。天才与教育、智慧与知识以及天才的教育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中居于核心的地位。陶行知的天才教育观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与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结合的结晶。这说明陶行知在当时的体用之争中兼容了传统与西方,但以服务于当时社会现实为目标,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范永康在其新著《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化》一书中细致分析了西方当代文论政治化的四条路径: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与晚期马克思主义,绘制了当代西方政治化文论的全景图,并将其命名为"文化政治诗学",总结了"文化政治诗学"的政治性、批判性、反思性与公共性四大特征。同时,他指出,西方当代文化政治诗学建立在审美性与政治性对立的基础之上,忽略了文学的审美性,故在审美性与政治性融合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超越性的"诗性政治诗学",从而超越"文化政治诗学"。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者王斑在《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中重构政治-审美融合论,以取代政治-审美对立论,更有效地解释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政治与审美既对立冲突又相互融合吸收的复杂关系。但是,王斑没有深究崇高感的心理根源,将政治作为崇高感的唯一根据,模糊了崇高政治、启蒙与审美形态之间的界限,使得审美、启蒙以及去崇高化的美学论述迷失在政治的意识形态迷雾之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