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SolidWorks软件分别建立4种不同节流孔径静压干气密封三维几何模型,并运用Gambit软件对4种模型分别进行网格划分.利用Fluent软件对端面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流场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以及泄漏量、气膜开启力.同时对节流孔直径与气膜推力泄漏量比值进行优化,获得最佳结构参数.数值结果表明:端面压力在节流孔处最高,向四周逐渐下降,密封气在流经节流孔后形成显著的压力降,随节流孔径的增大泄漏量上升;随节流孔径的增大气膜推力增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北峪河流域径流变化以及影响因素,采用小波分析、累积距平曲线与Mann-Kendall法对降水与径流序列进行趋势分析,利用集中度和集中期表征径流深时间分配特征的参数,并借助双累积曲线法和敏感性系数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1979-2014年北峪河流域年平均年径流深与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潜在蒸散发量呈增加趋势;研究区变化期相对于基准期平均年径流深减少了51.8 mm;定量分析得出降水对年径流深变化的贡献度较低,分别为21.1%与19.9%,因此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研究区年径流量阶段性减少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三部分考察居住权制度在罗马法中的演进。第一部分是居住权的雏形——一种事实状态,后因此事实被经常使用,进而上升为一种习惯;第二部分是居住权的演进,主要考察居住权从习惯法上的权利到成文法上的权利这一转换过程;第三部分则对居住权在罗马法时期的完备形态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建立激光加工微孔机械密封端面间压力分布的理论模型,对理论模型应用数学变换,变换为-▽(c ▽u)+au=f的标准椭圆型方程形式,应用Matlab软件求解端面压力的Reynolds方程,得到端面液膜压力分布规律.研究微孔半径、微孔深度和微孔密度对液膜压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孔半径在0.22~0.35 mm时得到的压力值...  相似文献   
5.
图G的正常[k]-边染色σ是指颜色集合为[k]={1,2,…,k}的G的一个正常边染色。用w_σ(x)表示顶点x关联边的颜色之和,即■,并称w_σ(x)为x关于σ的权。图G的k-邻和可区别边染色是指相邻顶点具有不同权的正常[k]-边染色,最小的k值称为G的邻和可区别边色数,记为χ′_∑(G)。本文给出了两条不同阶路的联的邻和可区别边色数的精确值。另外,得到了同阶路的邻和可区别边色数的上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就在我国是否存在居住权制度赖以存续的文化制度土壤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就文化和制度上不能接受居住权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则是通过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驳,进而得出结论无论是文化上抑或是制度上,我国均可吸纳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居者有其屋居住文化的论述入手,介绍了居者使用自己房屋抑或是他人的房屋,即建房而居或买房而居,租房而居或设权而居两类居住文化,从人的自然演进层面和制度经济学视角对此两类居住文化进行了评析,并对两类居住文化产生的原因也进行了文化上的成因分析,最后提出了居住利益法律化保障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居住权制度历史沿革的考察,发现居住权制度在演进的过程中,抛弃了原有的身份性权利的性质,而转变为一种契约性权利;其制度的功能也从原有的弱者保障拓展到促进财富流转、增强物之效用.基于此,居住权在法、德等国长盛不衰,且其形式趋于多样.我国学者对居住权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对居住权之价值认识不全面,对居住权的形式的理解也较为僵化.缘于此种局限,居住权制度在<物权法>中消失了.作者故撰此文,以对居住权制度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应用Pro/E软件建立微孔端面间液膜的三维立体模型,用Gambit软件对模型分别进行网格划分.在特定工况下,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流体黏度和转速下的微孔端面间的内部微间隙三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3种流场的压力分布.结果表明:平均动压力随着介质黏度的降低而呈线性减小,说明流体黏度低时流体动压效应弱;平均动压力随转速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表明密封环的转速越高,流体动压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界对居住权的引入与否一直存在争议,最终<物权法>并未规定居住权相关制度.本文从居住权设与不设之争议焦点人手,即居住权对我国是否存在价值和居住权在我国是否存在的生存的土壤.认为居住权的弱者保障功能之于我国仍然具有价值,且居住权在我国构建并无障碍,并发现,法国民法、德国民法中所规定的居住权制度已经不是原有的仅具弱者保护意义的居住权制度,而是具有促进财富流转功能的现代居住权制度,而我国学者对居住权的讨论还囿于传统的居住权,这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故作者认为,我们应建立兼具弱者保障功能和促进财富流转功能的现代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