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居住问题向来是困扰人类生存的头等难题,为解决困难人群的住房问题,增加人民内心的归属感,我国《民法典》正式确立了居住权制度。这是自2007年《物权法》颁布以来有关用益物权制度的一大创举。居住权入典进一步丰富了物权种类,促进更好地实现物尽其用的价值追求。但居住权是法典新设定的用益物权,因其物权属性在适用过程中难免会和其他权利产生冲突,当某一房屋上居住权和抵押权并存时,哪种权利优先实现在实务中已经引发了讨论。因此,本文从居住权和抵押权的实现顺位冲突入手,明确二者冲突时以两种权利登记的时间先后确定权利的实现顺序,希望能对日后实践中有关居住权制度具体适用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三部分考察居住权制度在罗马法中的演进。第一部分是居住权的雏形——一种事实状态,后因此事实被经常使用,进而上升为一种习惯;第二部分是居住权的演进,主要考察居住权从习惯法上的权利到成文法上的权利这一转换过程;第三部分则对居住权在罗马法时期的完备形态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界对居住权的引入与否一直存在争议,最终<物权法>并未规定居住权相关制度.本文从居住权设与不设之争议焦点人手,即居住权对我国是否存在价值和居住权在我国是否存在的生存的土壤.认为居住权的弱者保障功能之于我国仍然具有价值,且居住权在我国构建并无障碍,并发现,法国民法、德国民法中所规定的居住权制度已经不是原有的仅具弱者保护意义的居住权制度,而是具有促进财富流转功能的现代居住权制度,而我国学者对居住权的讨论还囿于传统的居住权,这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故作者认为,我们应建立兼具弱者保障功能和促进财富流转功能的现代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4.
对居住权立法的冷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玉美 《南昌高专学报》2004,19(3):14-16,22
居住权是指居住权人对他人所有的房屋以及其他附着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的权利。居住权被作为一项独立的用益权制度明确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征求意见稿)》中。居住权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在我国物权法中设立居住权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权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逻辑起点。社会保障权作为一项特殊权利,其形成必然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脉络。本文通过对有关"权利"的历史考察,认为社会保障权既不同于古希腊的‘依附权利’也不同于启蒙时期的‘天赋权利’,而是权利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居住权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首次规定于2004年10月人大法工委通过的物权法草案中。这一制度源于罗马法的居住权制度,作者对此进行了阐释。作者对居住权制度的身份性和保障功能进行了澄清和并提出了新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权利冲突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有不同法律保护之依据的权利,因权利主体价值利益的差异,以及法律对权利体系规范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权利边界模糊,从而引发权利行使过程中不和谐、矛盾的状态。我们在分析权利冲突产生的原因之后,对权利冲突的解决提出了五个方法:在公权与私权领域以生命权优先为原则;私权领域私权体系规范化原则为前提;个案分析为核心;在充分肯定代表个体利益的权利基础上,坚持代表社会利益的权利适度优先原则;特殊主体权利限制原则。  相似文献   

8.
罗森贝克将实体法规范分成对立的两类:一类是产生权利的规范;一类是与产生权利规范相对的规范,它们或者妨碍权利的产生,或者使已经产生的权利归于消灭。在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中,一方为主张权利的人,这方当事人通常为原告;另一方为否认权利的人,这方当事人为被告。对主张权利的人而言,产生权利的规范是对其有利的实体法规范,因而其对产生权利的规范所规定的要件事实负证明责任;对否认权利的相对方而言,权利妨碍规范、权利消灭规范和权利受制规范是对其有利的实体法规范,因而其应当对这些规范所规定的要件事实负证明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划分权利消灭规范和权利妨碍规范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就在我国是否存在居住权制度赖以存续的文化制度土壤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就文化和制度上不能接受居住权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则是通过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驳,进而得出结论无论是文化上抑或是制度上,我国均可吸纳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人权保障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刑事司法领域普遍加强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障.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刑事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赋予其一系列的诉讼权利,加强对其人权保障.然而,纵观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仍存在诸多缺失,被害人的权利无法得到充分的实现.加强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应从被害人取得公平待遇制度、刑事赔偿制度、国家补偿制度等方面搭建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法律上表现为抽象的权利义务综合体。权利是人的象征和判断人是否存在的参照点。它一般不随个人所在时空域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可是,现在个人一旦进入婚姻家庭中,其权利就可以任意被侵害。作为个人权利保护者的公共权力机关对侵害公民权利的行为也爱莫能助。婚姻家庭已经成为个人权利被任意践踏和侵害的堡垒。这有观念和制度上的原因。要想对处在婚姻家庭这个时空域中的个人权利给予保护,必须以权利为突破口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权利泛化之盛行可谓空前绝后,但其绝非"造权运动一时冲动"之产物,正视权利泛化之客观现实,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辩证分析其成因,客观估量其影响,正确引导其趋向等则是文章所要考虑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民社会建立的着力点在于"公民身份",即社会成员以"公民"而不是"百姓"的身份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能否实现从"百姓"到"公民"的转变,关键在于公民意识的确立,而公民意识的核心又是权利意识,权利意识能否觉醒直接关系到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本文在分析中国权利意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培育成熟健全的权利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行政相对人权利既不同于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也不同于民法上规定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权利,是公民一方在以行政相对人身份出现时,所具有的权利.本文通过分析把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划分为五种:(1)受益权利(2)参政权利(3)自由权利(4)程序权利(5)享受行政赔偿、补偿权利.文章的后部分通过对行政权力和公权利的关系的分析得出结论:行政法应兼顾平衡行政权力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只有这样,行政民主和法治才能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权利     
道德权利指的就是道德主体依据道德所应享有的能使其利益得到维护的地位、自由和要求。较之于法律权利,道德权利具有作用范围大、救济手段软、与义务不完全对等等特性。道德权利在公民社会中表现为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权、道德主体的被尊重权、道德行为公正评价权、请求报答权等。研究道德权利,是对传统伦理学的重大补充,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道德权利的认识,推进新时期的道德建设而且能适应法治建设的需要,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浅析大学生权利受侵与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校正逐渐作为一种治校方略而被广大高校普遍采用,正确分析并理性界定高校工作中的学生权利现象,是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必然要求。在认识高校学生权利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权利受侵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权利保障的有效途径,即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加强法制教育、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和建立必要的申诉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17.
社会权利是现代社会成员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拥有文明生活条件的权利,其实现是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重新分配的过程,必然要通过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物质条件来体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权利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权利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明确权利与义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高校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态度也还有些偏激。高校应明确学校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草案)首次将居住权在用益物权篇中作为专章进行规定,这在物权法体系中是一个新的思路,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笔者认为物权法中不适宜设立居住权,原因在于:从居住权的起源及历史发展看,缺少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居住权难以与物权法体系相融合;居住权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0.
现存法律制度对数据库保护的不足导致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保护被提上立法日程,欧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在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形成一些颇具借鉴意义的法律文件。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中所谓的提取权和再利用权不过是版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特殊权利的赋予并没有考虑数据库是否具备原创性。因此,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保护实际上保护了数据库中的事实和信息。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个有机整体,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保护也受到或应当受到相关制度的限制。我国可以借鉴欧盟数据库指令建立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