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47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焊接热模拟技术,在Gleeble-1500热模拟机上模拟了HAZ粗晶区和正火区组织,采用四点弯曲疲劳法测定了A537钢的热模拟组织在3.5%NaCl水溶液和空气中的裂纹扩展速率,并测定了组织的电化学极化曲线,分析了各种不同组织对da/dn-△K关系的影响,研究了模拟HAZ组织的腐蚀疲劳机理。  相似文献   
2.
景观尺度上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景观尺度上区域生态安全与评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方法综合分析法。结果景观尺度是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适宜尺度。在景观尺度上,有利于确立区域生态安全与评价研究中的基本参照系、揭示时空动态特征、进行尺度转换和人文因素评价、指导生态恢复。结论在景观尺度上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有利于将区域生态安全的现状与动态评价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对人类活动的生态安全影响的动态评价与预测。  相似文献   
3.
地学哲学的学科地位及其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末以来,我国地学哲学的研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书面但目前学术关于“地球科学”和“地学哲学”的存在根据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4.
区域水资源利用与开发潜力研究——以陕西关中灌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对水土资源的加速开发利用,自然界的水文循环和水土平衡不断受到破坏,给水分的供需和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增添了新的压力,同时也严重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陕西关中灌区水土资源的开发进行科学的评估研究,提出进一步开发水土资源潜力的设想,以促使在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按照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匹配与组合,协调水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水土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问题的暗影正在日益厚重地笼罩全球。素有"地球之肺"称号的热带雨林正以平均每年1540万公顷(0.8%)的速度缩小,累累伤痕在卫星上清晰可见。由于植被破坏,全球有19.6亿公顷的土壤正向荒漠化发展。日益增加的二氧化碳将越来越难以有效销纳。如果保守地假定全世界有物种1000万个,那么到2040年每天将有20~75个物种消失。每个物种都是经数千万年进化而来的,一旦灭绝,人类将可能永远失去宝贵的农业种质资源和抗御灭绝性疾病的药品来源。气候变异和植被破坏造成旱情频发,江河湖泊被严重污染,水资源大量破坏。目前,世界上约有15亿人口没有可靠的饮用水源。有人预测,到2025年约有30亿人缺水,如果这种基本需要得不到满  相似文献   
6.
7.
教育产业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在我国刚刚兴起 ,所以对教育产业化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教育产业化应是教育全过程产业化的观点 ,同时 ,探讨了教育产业化的根本原因、基本特征、客观必然性、基本条件和可操作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9.
考虑了固体电介质结构劣化的共同特点,本文从理论上表述了在宽广电场范围(10~5V/cm~击穿)作用下介质中电致陷阱产生的动力学过程,并以一级捕获动力学方程为依据,获得了包含新陷阱的陷阱捕获电子动力学特性方程,最后文中提出表面电位模型,实现了对这些动力学特性的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电击穿过程新模型。  相似文献   
10.
前景广阔的“绿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发展科学技术,而且需要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基于这种认识,环境教育应运而生。目前在国际上,环境教育的重点正由专业性环境教育转向普及性环境教育,因为这是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通过环境教育,使公众认识“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危害性和不现实性,走既建设又保护环境的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我国,开展环境教育有特定的优势,通过教育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这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