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彭宇行  邓建国 《自然科学进展》1999,9(A12):1213-1219
研究了多种醚类对TMSCl/TiCl4正己烷TMSCl/AlCl3/甲苯复合体系引发的1,3-戊二烯阳离子聚合反庆的影响,并对聚合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以及聚合物甸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醚类的空间位阻和亲核性是影响聚合反应的主要因素,在TMSCl/TiCl4醚/正乙烷体系中,亲核性较强的醚类与链增长碳阳离子的作用降低了碳阳离子活性,使聚合反应转人率和聚合物分子量下降;二苯醚的空间位阻效应使得它表  相似文献   
2.
以数据共享为目标的数据库关联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获取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怎样共享这些资源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数据库技术为信息的存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但不同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怎样共享还亟待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访问这些存储在物理上相对分散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提供了基础.针对异地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共享问题,提出了基于数据关联的数据共享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描述建立不同数据库数据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关联关系查找异地的数据.基于该设计思想,我们建立了数据关联中心,并将我们现有的图像存储数据库分布地建立在网络上,通过数据关联中心进行共享.实验表明,我们的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并发在分布式应用中是一项实质性的需求,然而现有方法均十分复杂且容易出错.文中提出一种全新的并发途径——超标量通信,这种方法通过用语言级虚拟机SSVM在运行时自动分析应用程序,以发现潜在的并发机会;然后通过调度通信任务和计算任务,实现并发执行.超标量通信技术的构思受到了微处理器中的超标量技术的启发,然而硬件的超标量算法在许多方面都不适用于软件.SSVM是一种对运行时系统的扩展,它不需要修改现有的语言、编译器和字节码,因此具有很好的向下兼容性.超标量通信技术有可能开拓一个全新的领域,其特征是针对网络程序的动态优化.  相似文献   
4.
本项目属信息科学中网络计算与分布式系统的前沿研究。互联网正由一般意义下的计算机通信平台逐步演变成为一个覆盖全球的虚拟计算环境。互联网上汇聚的海量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和应用资源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建立以有效管理和综合利用互联网资源为目标的虚拟计算环境,是全球关注的、具有重大产业价值的课题,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5.
概要地介绍了网络上多媒体的传输、发送、拥塞控制、服务提供以及并行服务器体系结构等各方面策略.其中,流媒体传输策略包括:流式传输、缓冲预存、智能流、资源预留和分层编码等;发送策略包括:广播、组播、广播式点播、分组、融合和分组融合等:拥塞控制策略包括:基于窗口的和基于速率的.还介绍了并行视频服务器系统结构策略和关键技术.最后介绍了内容分发网络(CDN).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是科学院在西南地区设立的综合性分院,经过知识创新以来的改革和调整,成都分院系统除分院机关外的7个组成单位为:光电技术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四川中科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中科唯实仪器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7.
烯丙基氯/AlCl3/醚体系引发的1,3-戊二烯阳离子聚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宇行  张家伟  文佳林  寸琳锋 《科学通报》1997,42(12):1280-1284
由单一Lewis酸引发剂向多元引发体系的转变是阳离子聚合近年来取得重要进展的一个主要标志,特别是将电子给予体(ED)引入引发体系后,亲核的ED与聚合体系中的Lewis酸和碳阳离子等亲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阳离子聚合体系活性种的活泼性,使得聚合反应获得控制并避免链转移等副反应的发生.醚类化合物是一类被广泛使用的电子给体,在Leois酸/醚体系引发的阳离子聚合反应中醚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与Lewis酸络合参与引发反应和与碳阳离子作用实现活性中.已稳定化Zlamal等人的早期工作发现了醚类与AlCl_3的络合作用,而且等摩尔比的络合物ROR’·AlCl_3引发的异丁烯聚合所生成的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因此,作者认为醚参与了引发反应并提出了以下可能的但未经证实的离解过程阐明引发反应机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