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柳北油田Ⅳ2砂组为例,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以分级控制、模式指导、相控约束为对比方法,重建研究区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指出其对油田开发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期旋回是受强烈构造活动产生的异旋回,其基准面的变化使得不同期次的沉积地层中微量元素、放射性等存在明显差异,造成Ⅳ2砂组顶界面上下自然伽马存在具有等时意义的拐点;短期旋回是自旋回或受自旋回干扰的异旋回,其基准面的变化造成不同期次间存在明显前积现象,前积角度为2°~5°,且层序地层自下而上倾角逐渐减小;超短期旋回是自旋回,其基准面的变化造成砂体叠置方式呈独立型、叠加型和切叠型,受水动力条件的控制,扇三角洲砂体往往以叠加型和切叠型2种叠置模式为主;短期旋回(小层)规模的注采关系不完善,导致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2.
针对咸化湖盆成岩早期储层致密的问题,开展了这一成岩致密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地质意义的研究。研究中以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为例,综合物性分析、铸体薄片、全岩矿物X衍射等分析化验资料,认识到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的成岩致密带上碳酸盐岩胶结物发育,胶结率普遍大于0.5,压实率低于0.2;早期较强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所剩无几,造成后期有机酸与可溶矿物的接触面积变小,大量溶蚀发生的时间滞后,从而在2 800~3 200 m形成致密带;致密带上储层孔隙度普遍小于12%,有利储集体应为致密带上、下的扇三角洲前缘、混积岩滩坝及近岸水下扇扇端;致密带物性较差,不但可阻止油气二次运移,使其上、下油气聚集方式存在差异,而且致密带内、外油气富集程度和产能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的主要机理之一就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等重质组分,降低原油粘度和凝固点,以达到改善原油物化性质的目的。利用从原油及含油污水中分离、选育出能有效降解稠油中重组分的菌种对青海、胜利、辽河、大港等油田的稠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实验,分析了细菌降解对原油饱和烃、芳烃以及胶质、沥青质各组分在原油中相对含量和内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作用引起原油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原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降低9%以上,其组成和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原油饱和烃轻重组分比值变大,粘度和凝固点分别降低15%和20%左右,大大改善了原油的物化性质。  相似文献   
4.
中扬子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中下部为一大套灰黑色、黑灰色泥页岩,且大部分地区深埋地腹,具有较好的页 岩气勘探潜力。基于钻井岩芯及野外剖面测量观察,开展了系统的基础地质研究,建立了陡山沱组区域地层格架,进 行了层序和沉积相分析。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岩性具有四分特征,钻井岩芯和实测剖面各分段的岩性特征和沉积厚度 有所不同,地层厚度在90∼250 m,总体上呈东西走向展布,即自北西向东、南逐渐增厚的趋势。将陡山沱组划分为一 个二级层序(SS1),其中包含4 个三级层序(SQ1、SQ2、SQ3、SQ4)。沉积相包括滨岸潮坪相和台地相,台地相划分为 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台内盆地3 类亚相。陡山沱期,研究区整体上为台地相沉积,区内东南部为开阔台地沉积,西北 部为局限台地,西南部花鸡坡-X1 井-九里垭一带为相对深水的台内盆地相沉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进一步提高现有道路交通能力的有效利用率,增加系统的可靠性、可手动性、可扩展性等方面,认真分析了现存两代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不足,重点提出并积极探讨了研究设计“自协调变周期的交通信号集散控制系统”的优特点及必要性和可能性。本文提出的“自协调变周期的交通信号集散控制系统”,以“向高科技要警力”为出发点,将执行“各路口停等的车辆最少”的原则,突破了所有路口必须执行相同信号周期的限制,有可能使现有道路网络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工具的性能得到更充分、更合理、更有效的利用,从而为改善城市交通系统,解决日趋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做出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敦化盆地发育演化及其沉积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化盆地位于敦密地堑中段,为受敦密断裂控制的裂陷-断陷叠合盆地。敦密断裂带在中、新生代发生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的转换,即在晚三叠世启动,中晚侏罗世为挤压性质,白垩纪—古近纪具左行平移并有一定规模的拉张,古近纪末有一次挤压,新近纪以后又转变为拉张状态。敦密断裂带的演化对敦化盆地的生成、发展及演化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敦化盆地在中新生代的演化过程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挤压造山-走滑拉分-初始张裂阶段(裂陷发育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的回返隆升剥蚀阶段、始新世—渐新世的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以及新近纪之后的拗陷和玄武岩喷发阶段。各个演化阶段具不同的沉积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近海稠油开发中存在的一次及二次原油采收率低、油水粘度差大、易水突、产层多、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生产压差大、油层内微粒运移严重、胶质、沥青质等有积垢沉淀物在井筒附近形成严重堵塞等问题,提出了采用微生物与CO2复合驱的方法。分别归纳了注CO2开发稠油与微生物开发稠油的方式及应用情况;分析了CO2微生物复合驱开发稠油的可行性;提出了CO2微生物复合驱在开发稠油时需解决的问题。在稠油的开采与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野外露头剖面资料,结合碳氧同位素分析,探讨了贵州习水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界面识别、层序划分及其碳氧同位素响应。研究区奥陶系可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包括两个I型层序界面,两个II型层序界面及两个III型层序界面。三级层序内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内δ13C分别呈增加和减小的趋势。碳氧同位素响应能有效反映准层序叠置形成四级层序。米级旋回发育两种模式:L–M型米级旋回、潮下型米级旋回。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了川西北地区早中志留世生物礁系统的组成基本单元。根据耗散结构原理解释了该区生物礁系统的演化机理及其环境对该礁系统所产生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0.
根据本区“瘤状灰岩”的分布、成分及特征,作者将其划分为A,B.C三种类型。A,B型的成因与蓝绿藻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与生物礁、丘一起,沉积于浅缓坡位置.C型瘤状灰岩的成因与压溶作用有关,处于深级坡位置.本区瘤状灰岩其有一定的含油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