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探讨焉耆盆地中生代盆地的演化。方法通过盆地断裂活动特征、沉积演化特征探讨盆地演化阶段。结果盆地断裂活动分为3个阶段,中晚三叠世挤压断层发育阶段、侏罗纪—早白垩世伸展正断层发育阶段和晚白垩世挤压逆冲断层发育阶段;沉积演化分为两个阶段,中—晚三叠世挤压环境的辫状河—浅湖相沉积,早—中侏罗世伸展环境的辫状河—浅湖相沉积。结论焉耆盆地中生代的演化可分为中晚三叠世前陆盆地阶段、侏罗纪—早白垩世的伸展阶段和晚白垩世的挤压抬升阶段3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中新生代天山及其两侧盆地性质与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天山两侧中新生代盆地中的沉积记录、沉积中心展布及其迁移特征反映了盆地演化特征,天山地区的年代学数据则是构造活动的响应。这些沉积学记录、年代学记录及山前构造变形与天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天山快速隆升和区域地壳缩短相对应,反映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晚新生代是天山快速隆升的2个时期,也是盆地性质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综合分析认为,天山两侧盆地早中侏罗世为陆内断陷坳陷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盆地开始进入挤压背景下的陆内坳陷盆地阶段,晚新生代开始发育再生前陆盆地。天山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总体显示西强东弱的特点,这种变形差异可能与帕米尔构造结的向北推挤有关。  相似文献   

3.
在残留盆地展布、地层发育特征以及控盆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的原型盆地格局。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为弱挤压成盆期,发育中小型山间盆地,早期盆地走向以近EW向为主,晚期NNE向盆地更为发育;盆地早期的沉积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则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早白垩世,华北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进入大规模裂陷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火山活动强烈,原型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分区性,受NW/NWW向、NE/NNE向断裂系统的控制,拉张断陷、拆离断陷、反转断陷及走滑拉张型盆地在不同的地区分布。晚白垩世,华北东部隆起剥蚀,仅少数地区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4.
黄口凹陷中,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论述了黄口凹陷中、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强调指出沉积环境的演化明显受构造因素控制。其构造─沉积演化大致可分为拗陷期、断陷期和大区域拗陷期(N-Q)3个沉积环境发育阶段。早白垩世晚期一渐新世晚期,黄口断陷盆地的沉积环境演化直接受丰沛断裂带的制约。在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早期和渐新世早期,分别形成两个生油层系。据生油岩分析,这两套生油岩系均富含有机质,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平衡剖面技术复原古构造演化 ,并结合区域构造分析 ,可将孔西构造带的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构造变形阶段 :晚三叠世末期为挤压褶皱变形期 ;晚三叠世沉积后至侏罗系沉积前为逆冲构造变形期 ;早—中侏罗世为逆冲构造“轻度”渐进变形期。晚侏罗世以后 ,区域构造作用发生反转。随着晚侏罗—早白垩世、早第三纪裂陷盆地的发育 ,孔西构造带作为潜山构造被掩埋。裂陷盆地时期的伸展构造对孔西构造带前第三系的逆冲构造基本上没有大的改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北黄海太阳盆地二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系统研究了地层分布及断裂发育,建立了盆地断裂分布格局及构造样式;首次发现太阳盆地中生代发育两个沉积中心:一个位于北部木星拗陷西南部沿盆地西部两条边界断层分布,另一个位于南部天王拗陷中部;结合地层和钻井资料分析了断裂活动期次和特征,揭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张扭到压扭阶段(燕山运动期);古近纪早期继续压扭抬升、中期张扭、晚期区域挤压抬升阶段(早喜马拉雅运动期);新近纪到第四纪区域沉降阶段(晚喜马拉雅运动期)。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松辽盆地发育在大陆内部古生宙-元古宙基底之上,出现在中生代火山岩带的后缘,经历了晚侏罗世地幔上隆、陆壳坳陷,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上涌、引张裂陷、晚白垩世盆地挤压、构造反转和新生代较小幅度伸展断陷多阶段的构造演化。研究表明,发生在松辽盆地的从岩石圈伸展减薄到挤压增厚再到拉伸的复杂动力学演化过程是中生代伊泽奈崎大洋岩石圈朝东亚陆缘俯冲-碰撞作用的结果,松辽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洋壳运动方向、俯冲角度、俯冲速率的变化、俯冲带位置的迁移、大陆内部对洋壳消减了作用的响应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巴彦浩特盆地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回剥分析技术对巴彦浩特盆地的沉降史作了定量方面的研究,认为巴彦浩特盆地是在早古生代的古隆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共经历了两个隆升期和三个沉降期,两个隆升期是:三叠纪—早侏罗世、晚白垩世;三个沉降期是:志留纪—二叠纪、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及第三纪—第四纪.相应地形成了四种类型的盆地,即志留纪—二叠纪前陆盆地(南部坳陷带)、石炭纪—二叠纪裂陷槽(东部坳陷带及其以东地区,为贺兰裂陷槽的一部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及新生代的坳陷盆地.晚古生代时,沉降主要发生在盆地的南部坳陷带及东部坳陷带内,侏罗纪时,南部坳陷带隆起,西部坳陷带及东部坳陷带为主要沉降区,受断陷活动控制,其间为中央隆起带分隔.早白垩世盆地全面下沉,成为统一盆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吉林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地层分布特征、断裂系统对盆地的控制和改造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鸭绿江断裂带、佳-伊断裂带与敦-密断裂带控制着断裂带内及两侧的中生代沉积建造与岩浆岩分布,并对区内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盆地群的成盆与构造演化过程经历了盆地基底改造阶段(T-J_2~1)、佳伊和敦密控盆断裂形成阶段(J_2~2-J_3)、白垩系断陷盆地形成阶段(J_3末-K1)、抬升剥蚀阶段(K_2)、走滑裂陷及新生代盆地形成阶段(E)和玄武岩喷发及抬升剥蚀阶段(N-Q)6个阶段演化模式。本文的研究,不仅为系统研究吉林东部盆地群的成盆过程和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探索,也为该地区中新生代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东非Anza盆地结构及沉积充填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Anza盆地的地震、钻井及周边野外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较为详尽地阐述了Anza盆地的区域地质特征和盆地结构,确定了Anza裂谷盆地的叠合改造性质。重点分析了Anza盆地自Karoo期以来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认为盆地的主要经历了Karoo期裂陷、白垩纪-古近纪裂陷及新近纪坳陷沉积,形成了明显的下部断陷、上部广覆式坳陷的双层沉积充填结构。盆地湖相地层主要发育在早白垩世的快速裂陷阶段,并到早白垩世晚期快速消亡,后期几乎全是河流相的粗碎屑沉积,在裂谷活动中缺乏旋回性湖相地层的发育过程。这种演化发育的特点决定了Anza盆地下白垩统发育的三角洲前缘沉积是油气勘探比较有利的储集相带,发育较好的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