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2.
对饲养在SPF环境中,鼠龄6个月的47只T细胞缺乏的BALB/c(nu/nu)裸鼠及26只T细胞正常的BALB/c(+/nu)杂合子小鼠进行病理观察,发现两只BALB/c(nu/nu)裸鼠生长自发性肿瘤。病理诊断分别为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型淋巴瘤和B免疫母细胞型淋巴瘤。肿瘤发生率为4.26%。而BALB/c(+/nu)杂合子小鼠未见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3.
报导发生在Wistar大鼠的一例自发性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肉瘤。该瘤生长在一侧子宫,呈不规则的卵圆形,其大小为l·b·h,cm:8×6×3,表面光滑,质地柔韧,呈淡黄色鱼肉状,有的部位呈局灶状棕褐色。光镜下可见肿瘤由分化较低的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构成,瘤细胞呈致密而均匀弥漫排列。胞核增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数瘤细胞核空泡变性。可见核分裂相,大约为10个/10个高倍视野。银染色瘤细胞呈网篮状排列。肿瘤向肌层浸润,呈蔓延生长。电镜下瘤细胞核肿大,且不规则,胞浆内的粗面内质网扩张,细胞器明显减少。此瘤来源于间胚叶的肿瘤。  相似文献   
4.
鼠痘是由小鼠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早在1930年Marchal最先发现英国实验小鼠流行一种以肢体脱落为特征的传染病,并且命名为“小鼠传染性脱脚病”。1946年BurnetBoake实验证明引起小鼠传染性脱脚病的病毒与牛痘苗病毒具有相同抗原关系。并且该病的临床经过与其他动物的痘症相似。因此,后来Fenne把小鼠的这种疾病改名为鼠痘,由于小鼠痘病毒株及小鼠基因类型的不同,鼠痘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类。但是大部分为隐性感染。急性型鼠痘疾病经过迅速,往往动物尚未出现症状即很快死亡。而且是大批死亡。尸解一般缺乏特殊病变。而慢性型鼠痘病程缓慢,可以出现鼠痘的典型症状。例如:脸肿、眼结膜炎以及多见于耳朵、鼻背部及尾巴等部位的皮疹。凡出现脱脚、断尾及缺耳等症状,可做为鼠痘临床诊断的证据之一。皮疹所在的皮肤及肝脾等脏器出现坏死,此坏死呈灶状或融合成大片状。坏死灶周围很少细胞浸润(这与细菌感染引起的坏死显然不同)。鼠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是在坏死灶周围的细胞胞浆内出现特征性包涵体。此包涵体为均一的嗜酸性、球形、轮廓清晰、周围有明显的空晕,并且往往成群出现。包涵体多见于皮诊部位的表皮细胞、肝细胞及Kupffer氏细胞、脾脏的吞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67只裸鼠(BALB/c nu/nu、nu/+)的病理监测及实验观察,发现在裸鼠饲养群中存在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s Vinrus)的潜在感染。营养不良及某些实验刺激是造成感染的诱因。在感染的早期,出现Kupffer氏细胞增生、肿胀,甚至变性、坏死脱落。当病毒侵入肝细胞,可引起肝细胞坏死。由点状小灶性坏死到大片状坏死。此坏死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即细胞反应较轻,有融合成片的倾向,边界不够清楚,经酶标抗体染色,在Kupffer氏细胞及少数肝细胞胞浆内出现棕色颗粒,表明有鼠肝炎病毒存在。同时发现,在出现肝炎病变的裸鼠中,有的经酶联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抗体呈阴性,而酶标抗体染色却显示阳性反应。由此说明酶标抗体染色,进行抗原定位诊断比血清抗体测定更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