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离子束介导植物分子超远缘杂交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离子束介导的植物分子超远缘杂交.结果表明,离子束介导实现了银杏供体DNA与西瓜受体DNA的超远缘分子杂交,杂交后银杏内酯在西瓜品种3-16和SR2-14-2中的最高表达量分别为17.0756和45.9998μg/g,其杂交的亲和率为25%.测定了有银杏内酯表达的2个月龄西瓜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它们分别比对照提高了近一倍,说明离子束介导能实现超远缘的植物供体多基因在受体中的表达.还分析了其超远缘杂交的分子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电离辐射对不同发育阶段人肺泡的损伤程度及机制,以人源肺泡类器官为模型,通过qRT-PCR、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等生物学方法,比较辐射对不同发育阶段人肺类器官的形态、发育潜能、细胞死亡以及细胞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1)定型内胚层阶段的细胞较干细胞更耐辐射,辐射引起其更少的细胞死亡;(2)芽尖祖类器官辐射后形态学发生明显变化,出现细胞向外迁移现象,同时随着辐射剂量增加,其逐渐丧失诱导形成肺泡类器官的能力;(3)肺泡类器官辐射后仍保持着原有形态学特征,但7天后,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的比例均显著下调,同时恶性转化相关基因也出现显著性变化,说明辐射对肺泡类器官的功能产生较长期的影响.总体而言,电离辐射对肺的发育有显著性影响,该研究为临床放射性肺损伤及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陆地棉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陆地棉为材料,用苯胺蓝染色法对花粉管进行染色,观察棉花花粉粒在柱头上的萌发和花柱中花粉管的生长状况.授粉后,统计花柱中花粉管的数量,将花粉活力与花粉管数量直接联系起来,为棉花花粉活力测定和生殖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活体和雌蕊离体培养两种条件下,花粉原位萌发结果基本一致.活体原位萌发在授粉1h后.个别花粉开始萌发,4h后柱头上的花粉全部萌发,12h后大量的花粉管伸长到花柱基部.统计花柱中花粉管数量的准确时间应在授粉后4—12h.离体原位萌发各式各阶段均较活体原位萌发慢1h.可用离体原位萌发法代替活体原位萌发法测定花粉活力,活体和离体原位萌发两种情况下,花粉管的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0.03和0.29cm/h.花粉萌发及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花粉管在花柱中呈曲线方式生长.  相似文献   
4.
用低能氩离子束介导将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导入小麦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吴丽芳  李红  冯慧云  吴李君  余增亮 《科学通报》2000,45(21):2316-2321
用低能氩离子束介导将构建的pCAMBIA1308质粒载体上携带的几丁质酶基因(RCH8)导入3个小麦栽培品种扬麦158,皖9210,皖麦32号的成熟胚细胞,来自成熟胚的初生愈伤组织转Hm浓度为10-20mg/L潮霉素(hygromycin,Hm)的培养的筛选培养,获得的抗性伤组织转入Hm浓度为10-20mg/L的培养基上进行分化培养,3个小麦品种都获得了再生植株,再生苗PCR和PCR-Southe  相似文献   
5.
利用ALamar Blue法和RNS/ROS荧光特异性探针,探讨不同浓度纳米银(nAg,0.1~5μg·mL~(-1))、银离子(Ag+,0.01~0.5μg·mL~(-1))及纳米银与富里酸(FA,10μg·mL~(-1))协同作用对人鼠杂交瘤(AL)细胞增殖及活性氮/活性氧自由基产生的影响及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低浓度(小于等于1μg·mL~(-1))情况下,nAg对AL细胞的毒性作用主要来自于nAg释放的银离子(Ag~+),Ag~+通过诱导胞内RNS的产生,进而产生增殖抑制作用;在高浓度(5μg·mL~(-1))情况下,nAg对AL细胞的毒性主要来自于Ag~+诱导的RNS和nAg本身诱导的ROS二者共同的作用.模拟水环境中存在的FA(10μg·mL~(-1))能够显著降低nAg和Ag~+对A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且能显著降低nAg和Ag~+引起的A_L细胞内RNS和ROS的升高作用.  相似文献   
6.
CAS-LIBB单离子束细胞定位照射装置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一个一个地向细胞预定位置投射离子的技术对评估环境低剂量暴露的危害性, 研究基因不稳定性、细胞近旁效应以及辐照损伤微观机理等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的核心在于高品质微束的获取以及粒子个数和定位照射的精确控制两个方面. CAS-LIBB单离子微束装置由一台5.5 MeV Van de Graff 静电加速器产生离子, 经两级磁偏转选择获得单能质子束流. 束流通过1.0 μm内径、980 μm高的石英毛细管瞄准器准直, 从3.5 μm真空封膜引出. 能量发散度(FWHM)<40 keV, 再穿过7mm反光铝箔、18 μm闪烁体薄膜和3.5 μm封装膜, FWHM<64.5 keV. 束流直径小于5 μm, 粒子数500~20000质子·s&#8722;1可调. 在细胞照射过程中, 闪烁体探测器和250 ns快速电子开关结合计算机控制模块, 粒子计数精度>98%, 定位精度≤±2 μm.  相似文献   
7.
辐射旁效应的发现对传统的以线性外推方式建立起来的辐射防护学提出了挑战,其研究已成为辐射生物学领域的热点.十几年来,通过离体细胞的体外实验,旁效应的现象及其机制已逐渐被人们所了解。近年来,随着单粒子微束装置的发展,人们的研究重点逐渐从细胞水平转向更为复杂的组织水平和个体水平.文中对国内外有关辐射旁效应的活体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建立了一个实验体系来研究线虫个体水平上的辐射长程传导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