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7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新疆伊犁地区出土史前铜器的科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西部的伊犁地区在新疆古代冶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重心.文章报告了该地区近年来出土的20件史前铜器的科学分析结果,并讨论了该地区史前铜器的一些技术特征,指出在该地区所使用的史前铜器中,锡青铜占据着主导地位;另外,该地区出土的带柄铜镜均用铜锡合金铸成,这与新疆其他地区出土的用铜锡铅三元合金铸成的背钮铜镜形成了对照,从合金工艺的角度进一步肯定了新疆地区存在两种铜镜制作传统.  相似文献   
2.
简要评述了凯思·平所著《白铜:中国合金在欧洲 (1680—1820)》一书。该书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发现了英国 18世纪后期著名工业家马修·波尔顿的档案资料并做了深入地研究,从而找到了一批重要的新史料,使白铜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得以澄清。该书的另一贡献是提供了上百件白铜实物的科学分析结果,为鉴别中国白铜及其仿制品德国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副所长汪前进先生找到我,告知广西民族学院的学报打算出一期有关何丙郁先生的专集,约我写一篇稿子,我未加思索,一口应承下来,因为我深心里早有此念了.关于何先生的生平和学术研究,王锦光和闻人军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专文介绍;90年代,廖伯琴女士的文章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使我们对何先生的学术生涯和贡献有了大致的了解.2001年,经胡维佳先生数年的努力,《何丙郁中国科技史论集》由辽宁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论集不仅收有何先生有关炼丹、火药和术数方面的论文,还包括数篇介绍李约瑟、鲁桂珍和他本人研究经历的文章.这些论文和文章最初大多发表在香港、台湾和大陆地区一些大学的学报上,查阅起来颇为不易,如今汇编成一集,为学术界系统地了解何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实在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善举.因此,就何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和贡献,已无须本文赘言;本文所想做的是,从过去十来年里与何先生的交往经历中选出几个片段,希望能使读者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这位睿智长者的可敬和不凡之处.  相似文献   
4.
人们通常把价值增殖当作剩余价值的同义语,看作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范畴。本文认为价值增殖与剩余价值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经济范畴。其中,价值增殖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中.而剩余价值只是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特殊表现形式.在小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增殖则分别表现为小商品生产者的收入和社会主义企业的盈利。从理论上阐明价值增殖及其表现形式,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铅锡焊料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对江苏淮阴高庄战国墓及四川绵阳石塘乡东汉墓出土的四件焊料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焊料为锡铅二元合金.其中从一件铜器腿中发现的游离焊料,铅的平均质量分数为68.1%,锡21.4%,组织由铅锡α相和β相组成.而在与两件铜器上焊接点接触的焊料,不仅含有锡、铅,还含铜,铜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6%和3.8%.在铜器与焊料接触点截面样品上,有铜锡η相(Cu6Sn5)由焊料与青铜本体相接触的界面向焊料深入,呈一个个相连的小扇贝形凸起状.在焊料基体上也存在块状η相.其生成原因是在焊接时熔化成液相的铅锡焊料与基材青铜接触,基材中的铜溶解在熔融的焊料中与锡发生反应,在界面处和焊料内部生成铜锡金属间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2019年12月21日,中国技术史家葛平德(Peter John Golas)教授在美国加州去世,终年82岁(图1)。葛教授生于1937年,在福德姆(Fordham)大学毕业后,在斯坦福(Stanford)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于哈佛(Harvard)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自1973年起,他在位于科罗拉多(Colorado)州的丹佛(Denver)大学任教,讲授中国历史,前后长达35年。1997—1998年,他被授予丹佛大学杰出学者(Distinguished Scholar)的荣誉。他是世界知名的宋史专家,也是西方学界为数不多的中国技术史家,因撰写李约瑟系列专著《中国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之"采矿"分册(第五卷第13分册,图2)而闻著于世。  相似文献   
7.
新书目     
本栏目拟收存近五年出版的科技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论著的书目。欢迎出版社或编著者提供新书信息或惠赠样书,以便及时存目;也欢迎学界同仁踊跃为本栏收录的论著撰写书评。  相似文献   
8.
2006年9月15—20日,第六届国际冶金史大会(The Beginning of the Use of Metals and Alloys,简称“BUMA会议”)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大约有100人,其中有60多位国外代表,分别来自英、美、俄、德、法、意、加、印度、瑞典、丹麦、日本和韩国等13个国家,其余代表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本届大会由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和文物科技研究中心、殷墟博物馆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主办。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中国钱币博物馆和北京科技大学为本届…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4~5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30周年庆典暨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该校逸夫科技馆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师昌绪、柯俊、席泽宗、陈先霖和葛昌纯五位中科院院士,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教育部原党组成员朱新均,教育部科技司长谢焕忠,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相关学术机构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共250余人。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J.Needham,1900-1995年)博士的系列专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自1954年出版第1卷以来,迄今已出版了24个分册.最近出版的两个分册分别是"陶瓷技术"(Ceramic Technology)与"钢铁冶金"(Ferrous Metallurgy),两者均归属于第5卷即化学和化学技术卷,是该卷总计14个分册中的第12和第11分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