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滑坡面黏土中铁元素的化学种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国东  徐胜  郎煜华  孟自芳 《科学通报》2002,47(24):1889-1893
Moessbauer谱和ICP-AES测试结果显示,在日本第三系地层型滑坡剖面上,铁的化学种以及全铁含量均呈现规律性变化,与其围岩相比,滑坡面黏土中相对高含量的低价铁以及黄铁矿的存在指示滑动带内以较强的还原条件为特征,随着滑坡的发生和发展,滑坡面内聚集了不同规模的黏土层,由于其柔性并富含水分,极易发生塑性变形而导致滑坡活动。  相似文献   
2.
沉积物的单体异构和环烷烃碳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抚顺油页岩中异构和环烷烃进行了分离, 研究了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探讨了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结果表明, 使用5Å分子筛长时间冷络合的方法, 使其饱和烃中异构和环烷烃与正构烷烃完全分离, 满足了GC-IRMS的分析要求. 异构和环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指示了它们主要来自养光合藻类、化学自养细菌(δ13C值为−33.4‰~−39.0‰)和甲烷自养细菌(δ13C值为−38.4‰~−46.3‰), 只有高碳数2-甲基-异构烷烃δ13C值反映了高等植物的成因. C30 4-甲基甾烷碳同位素组成最重(δ13C值为−22.4‰), 表明其先质甲藻所利用的碳源或生长条件有所不同. 藿烷异构体之间δ13C值的变化规律说明它们异构化过程中富集13C的先质优先被异构化. 对甲烷自养细菌成因藿烷的认识揭示了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强烈改造作用和有机碳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对能源资源优势和能源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甘肃省能源资源发展研究中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包括对甘肃省能源优势的重新认识;实际条件决定了水能发电优于燃煤发电;重视新能源和潜在能源的开发利用;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核能发电;重视节约用能和有效保护环境等。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测是仍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流体地球化学是地震预测的潜在手段之一,近年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与运用.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始终伴随着地下物质运移、能量传输和条件改变,从而导致流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迁移与演化,进而形成地表可观测到的流体地球化学异常.活动断裂带是地震多发区,同时也是深部流体运移和释放的有利通道.活动断裂带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地壳应力、温压条件和渗透率的变化极其敏感,可以作为指示构造或地震活动的良好指标.流体地球化学与断裂活动的密切关系使得流体地球化学不仅在地震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解释地震过程中物质来源、能量交换和条件变化的有效手段.此外,新的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在研究地震前兆机理和地震物理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综述近年来流体地球化学在地震预测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团队的研究结果和认识,提出未来地震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谈基层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郑国东(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730000)科学技术成果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获取成果的多寡和水平高低是衡量研究单位工作状况的重要指标,并将涉及到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加强对已有科技成果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南缘独山子泥火山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火山是深部构造作用和地下流体上侵活动在地表的直接表现,向大气圈排放大量以甲烷为主的温室气体,然而对其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研究报道却较少.我国新疆独山子泥火山是典型的、且非常活跃的泥火山,正在排放各种温室气体.利用密闭气室连接甲烷探测器方法对排放气体进行原位测量,结合泥火山排放气体的组成特征,估算了研究区泥火山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通量.结果表明,新疆独山子DSZ-01和DSZ-03等两处泥火山通过宏观渗漏每年向大气排放约161kg的温室气体,DSZ-01泥火山喷口周围314 m2,DSZ-02泥火山喷口周围8400 m2和DSZ-03泥火山喷口周围706 m2等3个区域通过微观渗漏每年向大气排放约16.6 t的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裂变径迹法,借助石英、角闪石测定了马啣山群变质岩最终形成时代为3.66×10~8年~3.56×10~8年,与钾—氩法测定的3.78×10~8年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相符.测定小石马花岗岩体的形成时间为3.41×10~8~3.30×10~8年前.推断其成因为在混合岩化晚期由重熔岩浆冷却而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