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与普及   20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陆相油、气源岩分散有机质的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贤明 《科学通报》1990,35(12):922-922
本文对我国6个主要陆相油田(大庆、胜利、辽河、江汉、南海及百色)和15个煤田的系列生油岩样、腐殖煤样、腐泥煤样及油页岩样共计三百多块,采用全岩与干酪根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作了详细有机岩石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陆相油、气源岩分散有机质的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2.
3.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气藏在成藏过程中一个独特的特点是气水过渡带发生过迁移. 应用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度, 结合该盆地沉积-构造史及古地温史, 推算出该气藏在不同时期气水过渡带中包裹体的形成时间, 并在此基础上, 绘制出气水界面迁移的等时线图. 结果表明: 该气藏最早于165 Ma左右(晚侏罗世) 在延安一带聚集成藏, 并由南向北逐渐扩大与推移, 在129 Ma左右基本成型. 在晚白垩世由于盆地整体抬升, 气源补给不足, 气藏气水过渡带向南退缩至现今气水过渡带位置.  相似文献   
4.
用最新组装的激光诱导荧光显微系统(LFM)有效地观测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高成熟碳酸盐岩生烃、含烃和烃类运移的重要现象.在鄂尔多斯盆地等效镜质体反射率达1.6%~1.7%残余有机碳含量为0.14%~0.35%的下奥陶统条纹状碳酸盐岩样品中发现广泛分布有强荧光的G.Presea粘球形藻、层状藻、结构藻和藻屑等有利于生烃的原始显微有机组分及矿物晶间荧光沥青,并在白云岩孔洞中发现他形充填状和球粒状高演化储层沥青.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和寒武系高成熟碳酸盐岩及钙质、砂质页岩中见有多种类型的荧光有机包裹体和沥青,为探讨大中型气田有效烃源和优质烃源岩的判识与评价提供了直观依据.高功率的激光诱导荧光的观测还充分揭示了碳酸盐岩地层生烃、排烃运移的网络与微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5.
肖贤明  刘祖发  申家贵  刘德汉 《科学通报》1998,43(21):2340-2343
以Arrhenius方法为理论基础,应用Karweil方法,对不同古地温梯度条件下有机质热成熟作用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镜质组反射率梯度与古地温梯度及镜质组反射率呈正相关。据此,建立起了镜质组反射率梯度,古地温梯度和镜质组反射率之间的相关图版。应用该图版,根据镜质组实测反射率数据,能直接恢复沉积盆地古地温梯度。  相似文献   
6.
肖贤明 《科学通报》1990,35(16):1250-1250
层状藻类体,又称无结构藻类体或藻类体B、是腐泥煤、油页岩及生油岩中一种常见显微组分。在我国尚无公开报道,本文对我国陆相油、气源岩作了详细有机岩石学研究,鉴定出了这种显微组分,并对其产烃特征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三纪含油气盆地生油岩由于存在明显镜质组反射率抑制作用,长期以来,生油岩成熟度评价一直是未解决的难题.激光探针技术是目前解决这类问题较可靠的方法.应用澳大利亚石油资源研究所激光探针对东营凹陷典型烃源岩成熟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烃源岩镜质组反射率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母质类型越好,抑制程度越强,Ⅰ型为0.20%~0.25%;Ⅱ1型为0.15%~0.20%;Ⅱ2型为0.10%~0.20%;Ⅲ型为0.0~0.1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研究结果及生油岩母质类型,建立起了应用实测镜质组反射率(MVRo)得到烃源岩校正反射率(EqVRo)的公式为:Ⅰ型EqVRo=MVRo+0.25%;Ⅱ1型EqVRo=MVRo+0.20%;Ⅱ2型EqVRo=MVRo+0.15%;Ⅲ型EqVRo=MVRo+0.05%.研究结果对于该区烃源岩成熟度评价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沥青反射率推算油气生成与运移的地质时间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基于有机成熟作用理论,应用改进的Karweil方法,以塔里木盆地中地区某些钻孔为实例,提出了应用沥青反射率推算油气生成与运移地质时代的原理与方法,应用该方法推算出塔中地区古生代地层中3组沥青形成地质时代分别是中-晚奥陶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及晚第三纪,反映该区在这3个地质时期存在油气生成与运移。为渐青的地质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原油裂解成气动力学模拟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辉  王招明  肖中尧  李贤庆  肖贤明 《科学通报》2006,51(15):1821-1827
应用封闭金管高压釜体系, 对塔里木盆地轮南14井三叠系原油进行了热解生气模拟实验. 通过对C1~C5气态烃及热解原油残余可溶烃组分的分析, 发现原油裂解成气的过程可明显分为气体初次生成与二次裂解两个阶段. 前者以液态烃裂解为湿气为主, 后者则以C2~5组分继续裂解为甲烷和碳沥青, 气体组分逐渐变干为特征. 根据实验结果与化学动力学原理, 建立了原油裂解气初次生成与二次裂解的动力学模型, 获取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原油在地质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评价方法, 探讨了原油裂解气初次生成与二次裂解过程对原油裂解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发现凝析油/湿气热演化阶段是原油裂解气藏形成的关键时刻之一.  相似文献   
10.
原油高温裂解生气潜力与气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油裂解气是高过成熟海相盆地的重要气源之一, 但对其生气潜力的评价及气体特征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62井志留系原油的连续热解与分步热解实验, 发现在C1-5总气质量产率达到最大后(EasyRo=2.3%), 原油残余物的最大生气潜力为43.4 mL/g原油, 仅为初始原油产气率的12%. 结合动力学模拟结果, 认为该原油样品裂解的主生气期对应的EasyRo值介于1.6%~2.3%之间. 在封闭系统中, EasyRo>2.3%之后原油裂解气体积的增加主要与重烃气体的二次裂解有关, 并不是原油进一步直接裂解的产物. 实验结果表明, 原油残余物裂解气具有干燥系数大(> 92%)、甲烷碳同位素重的特征(介于-28.7‰ ~ -26.7‰), 与封闭体系中连续热解气存在明显的区别. 甲烷碳同位素分馏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 在一般地质条件下(2℃/Ma), 主生气期内(EasyRo<2.3%)的原油裂解气甲烷碳同位素远低于原油的初始碳同位素值. 本研究结果为高-过成熟盆地原油裂解气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