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5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关键水体环境要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6年10月在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开展的水体环境要素的综合观测,获取了水体温度、盐度、密度、叶绿素a、溶解氧、浊度、悬浮颗粒物粒度和海流等数据,研究了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关键水体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永乐龙洞在水深10 m以下区域与外海无大规模连通;水体温度、盐度、密度存在多个跃层,分别位于水深3,10,50和80~110 m附近水深,其中以50 m水深附近跃层最强,155 m以下区域水文要素几无变化.叶绿素a垂向分布表现为多峰特征,在10~20 m附近存在一次表层叶绿素a最大值区.随着水深增加叶绿素a含量快速降低,在水深90 m附近叶绿素a浓度达到最大值,而后叶绿素a快速降低.溶解氧浓度垂向分布较为复杂,表层最高可达7 mg/L,在温度、盐度和密度跃层水深附近浓度快速降低,并在水深90 m附近降为0,即无氧状态.水体浊度与叶绿素a分布特征极为相似,即在水深10~20和90 m附近存在浊度高值区.龙洞内悬浮颗粒物主要有两个粒径组分,分别为145~500μm的粗颗粒组分和5.28~38.55μm的细颗粒组分,其中以粗颗粒组分为主.龙洞80 m以上和其下水体性质差异显著,表明其来源不同.80 m以上水体温度、盐度跃层主要为日变和季节性跃层,80~110 m为永久性跃层.跃层处密度的显著差异,导致水体垂向对流受限并富集悬浮颗粒物,是导致溶氧浓度快速降低的主控因素.80 m以下水体与其上水体几无交换,加之有机颗粒物的氧化与分解,形成无氧状态.悬浮细颗粒组分体积浓度控制水体浊度变化,推测细颗粒应主要为矿物及岩石碎屑,粗颗粒应主要为藻类和海洋雪花等.  相似文献   
2.
对一种计算机之间件在公用电话线路上安全传输系统进行了研究,该系统使用YMODEM-BATCH作为件传输协议,采用以Intel80C196KB单片机作为处理器的外挂加密设备的方法,解决了公用电话网络上计算机之间件安全传输的问题,该系统通过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部鉴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微胶囊法和交联法固定化磷脂酶A1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不同固定化磷脂酶A1的方法,即交联法和微胶囊法,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化磷脂酶A1.通过考察固定化载体和固定化酶的性质以及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等,比较两种固定化酶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微胶囊包埋法固定化磷脂酶A1工艺较佳.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校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主要从影响我国在校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学校、家庭、体育课以及传统教育思想等诸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傅亮  王佳佳 《咸宁学院学报》2012,(12):171-172,209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同时也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校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环境,是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辅导员教育艺术的角度出发,在教育艺术中的情感因素、人性因素以及如何把握教育艺术等几个方面做了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乳酸菌发酵对蛋奶胆固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乳酸菌发酵对蛋奶中胆固醇量的影响,建立了快速测定蛋奶中胆固醇量的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乳酸菌发酵前后蛋奶中胆固醇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单独和混合发酵均可以使蛋奶中胆固醇量下降10%左右.嗜热链球菌比保加利亚乳杆菌的降胆固醇能力稍强.发酵温度对蛋奶中胆固醇量下降的速度有影响,较高发酵温度下胆固醇量下降的速度快,但较低的发酵温度所得成品胆固醇脱除率高,而冷藏对胆固醇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营养盐垂直分布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水深约300 m,是世界上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100 m以下水体属于无氧环境,使其成为研究从有氧到无氧的转变及无氧环境下生源要素迁移转化过程的理想场所.2017年3月在永乐龙洞开展了现场调查和样品采集,对溶解态无机营养盐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温度、盐度、溶解氧(DO)等环境参数,讨论了营养盐浓度与结构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营养盐循环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盐在蓝洞内有迥异的变化规律,最大转变发生在氧化还原跃层.表层营养盐浓度均较低,但随着深度的增加,各营养盐浓度体现不同的峰值分布.例如,硝酸盐浓度峰值(8.59μmol/L)出现在90 m深处,而亚硝酸盐在40和95 m处出现双峰分布(分别为0.49和0.18μmol/L).铵氮浓度在95 m之后迅速升高,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则从70 m开始升高,150 m后其浓度均不再增加,分别稳定在85,4.9和152μmol/L左右.营养盐浓度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其结构的分布,N/P比与Si/N比和Si/P比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N/P比在表层较高(接近300),整体随深度而降低;Si/N比在表层和底层都较低,在95 m出现15的峰值;Si/P比也是表层较高,但在95 m也出现达70的峰值.在160 m以下,各营养盐比例均保持稳定,并接近Redfield比值.永乐龙洞营养盐垂直分布的变化表明其循环过程与DO、有机物和微生物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