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系统掌握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早期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方法】对海水青鳉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进行连续观察和研究。【结果】在水温26~28℃,盐度27‰,14h光照∶10h黑暗的条件下,海水青鳉0日龄胸鳍发达、眼球浓黑、脊索末端向上弯曲、尾鳍条出现;1日龄鳔充气,并开口摄食;3日龄卵黄吸收完毕;4日龄油球消失,进入后期仔鱼阶段;8日龄胸鳍、臀鳍条出现;10日龄背鳍出现;25日龄各鳍发育,进入稚鱼期;35日龄各个鳍条发育完善,身体布满鳞片,形态与成鱼相似,进入幼鱼期。【结论】根据卵黄囊、油球的吸收,鳍的发育以及鳞片等发育特征将海水青鳉早期发育阶段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海水青鳉各鳍的发育时序为胸鳍、尾鳍、臀鳍、背鳍、腹鳍。  相似文献   
2.
人为压力源的强度和多样性日益增加已引发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与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类似,海域缺氧现象的频发使得缺氧现象成为重要的全球压力源。本文以贝类为研究对象,综述了缺氧的定义和等级、缺氧的原因,并集中探讨了缺氧胁迫对贝类免疫系统的影响,以期为贝类养殖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我国贝类产业能够及时应对未来环境变化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脑辅助分析(CASA)检测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抗冻剂超低温保存的真鲷精子运动特征及总运动率与受精率、孵化率的关系.以12%-21%DMSO作为保护剂超低温保存2周的精子解冻激活10 s后,运动精子百分率与鲜精的没有显著的差异,而且超低温保存过程没有明显的改变其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式.然而超低温保存却显著地降低了冻精运动持续的时间,激活后30 s冻精总运动率显著低于鲜精,激活后60 s降至(52.1±9.2)%.我们以标准化的最佳精卵比500∶1对超低温保存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实验,发现冻精总运动率与受精率(r=0.869)、孵化率(r=0.826)呈显著的正相关.实验结果显示CASA系统可以客观地检测超低温保存的真鲷精子质量,进一步证明了CASA在精子质量检测中简单、快速、准确的优点,因此该方法在鱼类精子超低温保存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长山列岛(以下简称长岛)是我国八大群岛之一,地处黄海、渤海交汇处,作为渤海门户,其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经济发展的双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大背景下,本综述以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为出发点,围绕渔业资源管理与生态化水产养殖等问题,多层次、多维度探讨长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并与全球其他类似区域的渔业发展对比分析,总结异同特征,综合考虑生态可持续性、社会价值和经济可行性,以期为长岛海域乃至渤海渔业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管理框架,为推动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脑辅助分析(CASA)检测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抗冻剂超低温保存的真鲷精子运动特征及总运动率与受精率、孵化率的关系.以12%—21% DMSO作为保护剂超低温保存2周的精子解冻激活10s后,运动精子百分率与鲜精的没有显著的差异,而且超低温保存过程没有明显的改变其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式.然而超低温保存却显著地降低了冻精运动持续的时间,激活后30s冻精总运动率显著低于鲜精,激活后60s降至(52.1±9.2)%.我们以标准化的最佳精卵比500∶1对超低温保存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实验,发现冻精总运动率与受精率(r=0.869)、孵化率(r=0.826)呈显著的正相关.实验结果显示CASA系统可以客观地检测超低温保存的真鲷精子质量,进一步证明了CASA在精子质量检测中简单、快速、准确的优点,因此该方法在鱼类精子超低温保存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生长时期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确定适于大菱鲆人工选育的主要测量指标。【方法】应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大菱鲆6月龄幼鱼及14月龄成鱼全长(TL)、体长(BL)、头长(HL)、体高(BD)、尾柄宽(THH)、体厚(BW)和体质量(BM)7个性状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曲线拟合分析获得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最佳拟合模型。【结果】不同生长时期,大菱鲆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6月龄阶段,全长(TL)、体高(BD)、体厚(BW)、头长(HL)的直接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14月龄阶段,全长(TL)、体厚(BW)、尾柄宽(THH)的直接通径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并建立2个生长时期不同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6月龄阶段,进入回归方程的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BM)的最优曲线拟合模型均为线性函数模型;14月龄阶段,进入回归方程的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BM)的最优曲线拟合模型均为幂函数模型。【结论】不同时期,影响大菱鲆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不同,且各形态性状对大菱鲆体质量的作用效果也不尽相同,适用的最优拟合模型也不同。建议将全长(TL)(6~14月龄)作为幼鱼与成鱼阶段的主要育种目标性状,同时幼鱼阶段辅以体高(BD)、体厚(BW)和头长(HL)作为参考性状,成鱼阶段辅以体厚(BW)和尾柄宽(THH)为参考性状,从而有效提高大菱鲆的选育效率,为大菱鲆选育提供测量指标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外源核苷酸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为核苷酸营养在大菱鲆养殖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核苷酸,添加量(W/W)分别为0.00%,0.01%,0.03%,0.10%,0.30%,0.50%。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自然光照,水温11.0~16.3℃),对初始体质量为12.07~12.29g的大菱鲆幼鱼进行核苷酸营养的外源添加实验,分别在4周和8周对不同组别的生长和生态转化效率进行定期测定。然后在8周实验结束时,对大菱鲆血清中溶菌酶活力进行测定。【结果】随着在基础饲料中核苷酸添加量的增加,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逐渐减小,且大菱鲆生态转化效率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而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核苷酸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无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对血清中的溶菌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沙蚕作为多毛类重要的经济种类,在生态环境和水产养殖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沙蚕的特殊繁殖习性决定其在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的化学本质以及交流过程的特殊性。例如利用多肽和嘌呤等作为性信息素,明显区别于脊椎动物,从而为其作为无脊椎动物基础研究的模式生物增添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沙蚕类性信息素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国内开展沙蚕大规模人工繁育和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鱼类色素细胞的起源、分类以及体色的生态学意义。作为脊椎动物最大的类群,鱼类具有6种起源于神经嵴的色素细胞,其中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和蓝色素细胞含有相应色素物质,而彩虹细胞和白色素细胞是通过嘌呤类结晶体的反射作用呈色。色素细胞的数量、大小以及分布情况,加上不同发育时期的变化,决定了鱼类的体色多样性。鱼类的体色作为视觉信号系统,在其生活史关键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用于个体的生存和社会种群交流,具体可体现为模拟色、婚姻色等;而紫外体色大大拓展了鱼类视觉信号系统的范围,用于种群内部交流,具有较高的隐蔽性,是为躲避捕食者而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策略。充分了解鱼类色素细胞的多样性以及体色形成的复杂性,可为深入探索鱼类行为学和种群交流提供科学基础,同时可为优质经济鱼类的人工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增强,基于食物网结构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相关研究亦成为国际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关键种概念起源出发,探讨了关键种定义中丰度与作用的不成比例性、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模糊性和无法量化等问题,综述了不同类型海洋生态系统中关键种的特点和共性问题,探讨人类作为超级关键种(Hyperkeystone species)对海洋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人类应当如何理性看待关键种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