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恶性肉芽肿是一组以中线进行性坏死性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局部恶臭、发热等全身性症状的临床综合征。最常发生在鼻腔、上腭、咽部及面部等中线部位。现将我院自1984年至1991年所收治的8例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本组8例鼻部恶性肉芽肿,均经临床及病理活检证实。男6例,女2例。年龄22~45岁。  相似文献   
2.
我国家族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深厚的家族企业文化底蕴。在家族企业中,文化既表现出对企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同时由于未能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也暴露出其局限性。因此,家族企业应及时调整企业文化的发展思路,构建新型的家族企业文化以促进家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纵裂池偏密征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纵裂池偏密征的认识,评价该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首次CT确诊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TSAH300例CT资料中有纵裂池偏密征者136例的CT表现;分甲乙两组医生对疑诊或漏诊TSAH的43例行盲法复阅CT片,并统计学处理其测试结果。结果:TSAH以纵裂池少量积血最多见(212例);纵裂池偏密征136例,其中出现前纵裂池偏密征109例次,后纵裂池偏密征52例次,以前者更多见;疑诊或漏诊TSAH的43例复阅CT结果:甲组医生确诊TSAH19例,疑漏诊24例;乙组确诊TSAH34例,疑漏诊9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1 06,P<0 005)。本组136例均有其它颅脑内损伤,首次CT发现病变154个,迟发病变57个,其中首发病变111个和迟发病变51个均在纵裂池偏密征同一侧发病。结论:纵裂池偏密征是CT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少量积血的一个可靠征象,是否认识此征象,直接影响TSAH的首次CT确诊率;纵裂池偏密征也是迟发性外伤性颅脑内病变的早期征象之一。  相似文献   
4.
徐冬冬  黄花  张明阳 《科技信息》2011,(16):I0114-I0114
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发扬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为提高教学效果,从前期准备实验,实验内容和方案的选择和实验结束后的总结与讨论三个方面入手,对法医物证学实验课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在法医物证学中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作用,提出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5.
祁东县黄花集团有限公司先后被国家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授予"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管理先进单位"、湖南省乡镇企业"明星企业"、湖南省科委"明星民营科技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被列入湖南省2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企业".那么,该公司靠什么制胜法宝取得了今天的业绩?  相似文献   
6.
122例外伤性急性硬膜下积液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深对外伤性急性硬膜下积液(ATSH)的认识和提高其早期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ATSH的CT表现、演变过程及其转归情况。CT扫描均用轴位平扫。结果:本组ATSH122例186处,少量积液89例;迟发性积液145处;积液位于额颞部或(和)大脑镰旁前上部114例;复合性积液101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72例、脑挫裂伤61例);103例经保守治疗痊愈,3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5例经手术治愈;早期漏诊25例。结论:大脑镰旁前上部是ATSH的好发部位之一;少量的ATSH早期可漏诊,积液不在损伤相关的部位及扫描未包全额顶部层面是早期漏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西部大开发”列入了“十五”计划,这个战略部署不仅对西部地区的经济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东部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福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参与者,在严峻的挑战与难得的机遇面前,要通过培育跨 地区的大型企业,开拓西部地区市场,增加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出口总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与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实质是控制权上的传递,文章通过对模型的分析,结合我国特有的内外部因素,认为我国家族企业在控制权传承过程中应通过放缓传递速度、采取分层传递方式、建全规章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四个方面以减缓家族企业代际传递过程的压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