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荞麦生产状况及新类型栽培荞麦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栽培荞麦生产状况、荞麦育种现状、新类型荞麦育种及远缘杂交突破等方面的综述,提出:从野生甜荞中导入花柱同长自交可育基因,可提高甜荞的结实率;将地方苦荞特殊种质薄壳基因导入常规苦荞,可提高苦荞的加工性能和品质。由于栽培种品种间的变异有限,故通过栽培和野生荞麦的种间远缘杂交,可培育出双二倍体杂种并用于生产。另外,笔者将不同于花柱异长自交不亲和甜荞、不同于常规厚果壳苦荞的栽培荞麦类型称为新类型栽培荞麦,并指出新类型栽培荞麦将代表着荞麦产业的未来。此外,笔者还详细介绍了新类型荞麦育种的突破和应用,以便为荞麦品种更新、新类型荞麦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分别采收于云南、青海的12个常规苦荞品种为试验材料,运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分析其种子的千粒重、纯度、穗萌发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平均发芽时间,并评价其种子质量。结果显示:青海和云南的12个品种纯度均高于96%;青海的10个品种千粒重大于20 g,云南的只有6个品种千粒重大于20 g;青海有5个品种存在穗萌发现象,云南有9个品种存在穗萌发现象,其中穗萌发最严重的是‘六苦04’,两地种子穗萌发率均在4. 0%以上;贮藏半年后,青海采收的‘黔苦6号’、‘黔苦5号’、‘苦荞1307-893’、‘晋苦荞6号’、‘云荞2号’、‘六苦04’、‘云荞1号’、‘川荞3号’、‘酉苦1号’和‘晋苦荞2号’仍具有种用价值,而采自云南的‘黔苦6号’和‘六苦04’则失去种用价值。结论:模糊隶属函数法可用于苦荞种子质量分析,多数苦荞品种在青海种植时种子质量更佳,采自云南的‘酉苦1号’表现最好,两地种植时评分均较高的品种为‘晋苦荞2号’和‘酉苦1号’。  相似文献   
3.
于2017—2018年对贵州省4个荞麦主产区进行了地上节肢动物的种类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贵州荞麦地上节肢动物有2纲12目45科75种,其中害虫种类为2纲8目27科48种,天敌为2纲7目13科20种,访花昆虫为1纲6目14科20种;危害严重的害虫种类为黑唇十脉叶蜂、西花蓟马、桃蚜、红边黄小灰蝶、二斑叶螨;优势天敌种类为异色瓢虫、三突伊氏蛛、印度细腹食蚜蝇、尼氏真绥螨;访花昆虫较多的种类为印度细腹食蚜蝇和中华蜜蜂。  相似文献   
4.
普通小麦正常小穗数与基部退化小穗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个普通小麦品种群体及5个杂种组合后代群体植株各穗子的正常小穗数(x1)和基部退化小穗数(x2)之间的相关性、退化小穗数比率在株间和株内变异进行了研究。相关分析表明正常小穗数与退化小穗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即当退化小穗数增加时,正常小穗数有极显著减少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发育差异和遗传差异对退化小穗比率影响均很大,要减少退化小穗比率应同时考虑发育和遗传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5.
凝固型果肉酸奶的研制及工艺设备选型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添加果肉及异麦芽低聚经乳酸菌发酵制成的酸奶配方,生产工艺及设备选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配方和生产工艺研制生产的酸奶价值高,口感良好,是优质的乳酸菌饮料。  相似文献   
6.
同工酶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同工酶在水稻、小麦、玉米、荞麦、中药材、果树等植物起源及演化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贵州师范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收获的甜荞种子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荞麦保健酒的糖化工艺和酿制工艺进行探索,结果显示:最优糖化工艺条件是糖化酶添加量为6%,糖化温度为60℃,糖化时间为45 min,pH值为4.5;荞麦保健酒酿制的最适接种量为5%,发酵温度25℃,添加SO2的质量浓度为120 mg/L,发酵时间8 d。  相似文献   
8.
CCT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花期、生长发育及抗非生物胁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本研究以拟南芥AtCCT基因家族为参考序列,利用本地BLAST并结合保守结构域等生物信息学工具,筛选出苦荞FtCCT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分布、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及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苦荞中共鉴定出35个FtCCT基因,含1-8个内含子;编码蛋白有117-753个氨基酸残基,等电点为4.96-9.51,均为亲水性蛋白。染色体定位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在8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苦荞FtCCT基因家族含有10个保守基序和5个保守结构域,且都含有CCT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苦荞的FtCCT基因家族与拟南芥一样可分为3个亚家族,其中CMF亚家族的成员最多。35个FtCCT基因在苦荞根、茎、叶和花中的表达水平具有差异性,在叶和花中具有高表达量的成员较多,只有少数的成员在根和茎中高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CCT基因调控苦荞花期及生长发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211份金荞麦收集系根茎黄酮含量的分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80%乙醇提取法对211份金荞麦收集系根茎的黄酮含量的分析发现,金荞麦收集系根茎黄酮含量变异范围为0. 322~1. 554 mg/g,变异系数为23. 2%,呈近似正态分布,其中45%收集系(94份)根茎的黄酮含量高于平均值(0. 939 mg/g)。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平方欧式距离为12时,样品被分为3类:第1类包含黄酮含量居中的147个样品,范围在0. 524~1. 032 mg/g之间,第2类包含黄酮含量较高的61个样品,范围在1. 040~1. 554 mg/g之间,第3类包含黄酮含量较低的3个样品,在0. 5 mg/g以下。对来源于贵州、云南、四川、西藏、湖南5个省的金荞麦根茎黄酮含量进行比较,5个省区的金荞麦收集系根茎黄酮含量彼此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贵州省遵义、毕节、铜仁、贵阳、安顺、六盘水、黔南、黔东南等8个地区的金荞麦收集系根茎黄酮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安顺和黔东南的金荞麦收集系根茎平均黄酮含量较高,均在1. 000 mg/g以上,六盘水的金荞麦收集系根茎平均黄酮含量居中,均为0. 918 mg/g,遵义、毕节、铜仁、贵阳、黔南的金荞麦收集系根茎平均黄酮含量较低,低于0. 900 mg/g。  相似文献   
10.
贵州不同生态区苦荞产量性状形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苦荞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在6个生态区下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最终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苦荞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57.20~123.70 cm、1.60~17.00、8.20~19.46、92.00~544.00、1.90~11.07 g、10.50~32.80 g和51.47~286.14 kg;苦荞材料间以九江苦荞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余3份苦荞材料,以威苦1号的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最高,以六盘水苦荞的单株粒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