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弯斑蛸多糖纯化及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弯斑蛸粗多糖COG经精制得POG,再通过离子交换和凝胶柱层析纯化,经化学法和红外光谱确定主要组成和结构特征,用MTT比色法测定脾细胞的增殖.结果表明:柱层析得到的POGⅠ、POGⅡ和POGⅠ-1总糖含量在26.3%~42.2%之间,总糖胺聚糖含量均高于30%,葡萄糖醛酸含量接近20%,红外光谱提示均具有典型的糖胺聚糖特征;各多糖对小鼠脾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纯度最高的POGⅠ-1促进作用最强.该弯斑蛸多糖为氨基己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的多糖,具有增强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2.
Ⅲ型聚酮合酶即查耳酮合酶超家族,能催化生成一系列结构各异、具有不同生理活性、含有查耳酮合酶基本骨架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根据不同植物Ⅲ型PKSs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T - PCR和RACE技术,首次从传统中药材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中克隆到一种Ⅲ型PKS基因,其cDNA全长1228bp, 编码379个氨基酸,命名为FmPKS (GenBank登录号: GQ411431)。该基因含有三个内含子, 与迄今报道的绝大部分Ⅲ型PKS含有一个内含子不同,而与最近报道的虎杖中克隆的PcPKS2基因相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蛋白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并对其等电点、疏水性及二级结构、跨膜区域等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预测,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和分析不同产地野生和种植品种的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以及山姜(A. japonica(Thunb.) Miq.)、华山姜(A. chinensis (Retz.) Rosc.)和大高良姜(A. galanga (L.) Willd )等三种混淆品的rDNA ITS区序列,为高良姜种质资源研究和真伪鉴别提供分子数据。经测序、比对和排序得到812bp序列,包括18S3’端部分序列,ITS1、5.8S、ITS2全部序列和26S5’端部分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高良姜种内序列高度一致,同源性达100%,测序结果中发现杂合位点,而广西样品杂合位点的两个碱基各占的比例与其它地方样品的不同,显示了高良姜种内rDNA ITS序列的细微差异。高良姜和混淆品的812bp序列中共有61个变异位点,60个是信息位点,同源性达96.32%,其中ITS1和ITS2中的11个位点在高良姜和混淆品中差别明显,可以鉴别高良姜和混淆品,因此rDNA ITS序列是高良姜真伪辨别的有效标记。基于DNA序列的高良姜和混淆品的系统分类结果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于rDNA ITS序列的何首乌PCR-RFLP分子鉴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建立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DNA分子鉴别技术,对何首乌及其常见混淆品的rDNA ITS(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运用CLUSTAL X、MEGA软件对该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何首乌与毛脉蓼(F. multiflora var.cilliinervis)、翼蓼(Pteroxygonum giraldii)及耳叶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在ITS1区的差异率分别为6.9%、18.1%、42.0%,在ITS2 区的差异率分别为10.0%、19.4%、43.9%,而何首乌种内各居群间ITS1 和ITS2 区的差异分别为0%~2.13% 和0%~1.03%.进一步利用premer premier 5 找出了一个位于ITS2间区的何首乌特征性NsbI酶切位点,将何首乌rDNA ITS 序列PCR扩增产物用NsbI酶切后可得到得一个含约531 bp和109bp的二片段PCR-RFLP图谱, 而其混淆品rDNA ITS 序列PCR扩增产物不能被NsbI酶切,图谱呈单一条带.建立的PCR-RFLP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何首乌原植物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产地野生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Thunb.) Harald及种植品种和伪品芭蕉的核基因组18S rRNA序列,为探讨野生和种植品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鉴别提供分子依据 方法 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野生和种植的何首乌及芭蕉的18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并作序列变异分析 结果 野生和种植的何首乌及芭蕉的18SrRNA序列长度均为 1809bp,根据排序比较,只有来自广西德保、广西药用植物园和云南野生植物18SrRNA基因序列在680、1712和1724有相同的碱基替代,其余的序列完全相同; 与何首乌基因序列相比较,伪品芭蕉有71个位点发生碱基置换,在284和1537位置上分别插入了C和A碱基,而在135和500位置分别缺失了T和A 结论 通过较保守的基18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基本可以认为野生品种和种植品种基原一致,可用于何首乌的真伪鉴定。  相似文献   
6.
对白地霉M3发酵产漆酶进行了研究。在培养的第四天,漆酶的活力达到最高。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产漆酶培养基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氯化铵为产漆酶最佳碳源和氮源,优化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2g/L,硝酸铵1.5g/L,愈创木酚0.015mmol/L,硫酸铜0.06 mmol/L。5L机械搅拌发酵罐和7L气升发酵罐试验中,酶活力分别达到1428U/L、2216U/L,相比机械搅拌发酵罐气升发酵罐更适合白地霉M3产漆酶。粗酶液处理偶氮染料,反应1.5小时后,脱色率达到90.2%,脱色过程进行可见-紫外光谱扫描研究,表明粗酶能降解偶氮染料。  相似文献   
7.
高良姜及其混淆品rDNA ITS序列的分析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测定和分析不同产地野生和农家品种的高良姜及其3种混淆品(山姜、华山姜和大高良姜)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TS)序列,为高良姜种质资源研究和真伪鉴别提供分子数据.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种内序列同源性达100%,测序结果中发现杂合位点,且广西样品杂合位点的两个碱基所占的比例与其它地方样品的不同.高良姜及其混淆品经测序、比对、排序得到的812bp序列中有61个变异位点,60个是信息位点,同源性达96.32%,其中ITS1和ITS2区中的11个位点在高良姜及其混淆品中差别明显,可以鉴别高良姜及其混淆品.同时发现,基于DNA序列的高良姜及其混淆品的系统分类结果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何首乌根和茎为外植体,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根和茎诱导的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在26℃和暗培养条件下,MS培养基中添加1 mg•L-1 2,4-二氯苯氧乙酸(2,4-D)和0.4 mg•L-1萘乙酸(NAA)最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诱导率可以达到96.7 %。通过HPLC测定了根和茎愈伤组织的二苯乙烯苷含量,分别为1.5mg/g和0.4mg/g。  相似文献   
9.
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ISSR)技术和核糖体RNA基因(r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技术, 对不同地区白木香的遗传变异、亲缘关系及分子鉴定进行研究. 共筛选出7条ISSR引物, 扩增得到80条带, 其中多态性条带的比率是58.8%. 白木香9个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是0.0733~0.4213, 居群间遗传差异不大; 筛选出的引物IS-8可以进行白木香种内和种间的鉴别. ITS序列在白木香种内的变异很小, 只有6个变异位点, 种内遗传距离为0.0%~1.1%. 根据白木香ITS的序列特征可准确鉴别白木香与近缘种. 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得到的UPGMA聚类图不一致, 但大致趋势相同, 说明ISSR标记与ITS序列分析均可用于白木香遗传变异及亲缘关系的研究, 但ITS序列分析技术在种内遗传变异研究的分辨力不及ISSR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野生和种植品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并为其鉴别提供分子依据,分析了不同产地野生何首乌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及种植品种和伪品芭蕉的核基因组18S rRNA序列.何首乌的18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l 809 bp,且高度保守,在680、1712和1724位点存在碱基替代.与何首乌基因序列相比较,伪品芭蕉有71个位点发生碱基置换.在284和1537位点上分别插入了C和A碱基,而在135和500位点分别缺失了T和A.通过18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基本可以认为野生品种和种植品种基原一致,说明DNA测序技术是一种准确而有效的何首乌分子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