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罗非鱼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野外分离的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海水菌株HD-1和淡水菌株TBY-1制备成含1×1010cfu/mL的灭活疫苗,以0.1 mL/尾的剂量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进行腹腔注射,免疫2次,测定免疫后1周、3周和5周免疫鱼血清中抗海豚链球菌的抗体滴度和相应菌株攻毒后的相对保护率,以评价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罗非鱼的免疫保护性.结果显示免疫鱼血清中抗体凝集效价在免疫后第3周和第5周呈显著性升高,且两种疫苗免疫血清存在明显的交叉凝集反应,说明HD-1和TBY-1抗原具有交叉免疫原性.在免疫后第4周,利用8倍半数致死量浓度(LD50)的海豚链球菌强毒菌株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HD-1和TBY-1免疫组的死亡率分别为5%和0%,相对保护率分别为93.8%和100%;未经免疫的阴性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77.5%和62.5%.  相似文献   
2.
诱导了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tenella)甘肃株对两种药物-氯嗪苯乙氰和常山酮的抗药性.增加实验动物数和球虫的接种剂量可加快柔嫩艾美耳球虫对氯嗪苯乙氰和常山酮抗药性的产生.每组动物用100只2~3周龄AA肉鸡,每只鸡接种2×10  相似文献   
3.
加州鲈诺卡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州鲈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经济鱼类养殖品种,但近年病害问题十分突出。诺卡菌已成为危害加州鲈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目前对该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种属类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国内首次从患病加州鲈体内分离得到诺卡菌,并最终确定了其病原种类是鰤鱼诺卡菌Nocardia seriolea。从患病加州鲈内分离到菌株NH090627,镜检发现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的分支状杆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与诺卡菌属Nocardia细菌的基本特征相符。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菌株NH090627即为引起此次加州鲈结节病的病原菌。对该菌株的16S rDNA进行了扩增和序列分析发现,该菌株与诺卡菌属细菌的亲缘关系较近,且与鰤鱼诺氏菌N. seriolea JCM 3360的16S rDNA 序列同源性最高,达到99.9%。综合上述试验结果,我们将加州鲈结节病的病原菌鉴定为鰤鱼诺卡菌。为了指导该病的防控,还对该病原菌做了一系列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氯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但对磺胺类和氨苄青霉素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海水鱼类寄生本尼登虫的ITS1 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不同的海水鱼上采获一批本尼登虫(单殖纲、分室科、本尼登亚科),其中部分标本经形态学研究后仍不能定种.本文采用PCR扩增及DNA序列测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棘鳞鳗本尼登虫、玫氏新本尼登虫、新本尼登虫未定种1和新本尼登虫未定种2的rDNA基因的TIS1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本尼登虫未定种1和新本尼登虫未定种2与玫氏新本尼登虫的TIS1序列非常相似,差异率为0.7%(小于1%),应为同一个种.而本尼登虫与新本尼登虫间的差异在33%以上.本研穷弥补了本尼得类单殖吸虫形态分类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5.
养殖鱼类链球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16S rDNA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患病的海水网箱养殖鱼中分离到5株链球菌,分别命名为HD-1、HD-2、HD-3、HD-4和HD-50。常规生化结果表明,其中4株即HD-1、HD-2、HD-3和HD-4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另外1株即HD-50为停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分别对上述分离菌株的16S r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NC-BI中收录的其它链球菌的16S rDNA序列一起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确定其分类地位。分子分析结果与生化鉴定结果一致。攻毒实验表明以上4株S.iniae均能引起罗非鱼发病,呈现典型的链球菌病症状,并能从发病的罗非鱼脑、心、肝肾和血液中成功回收S.iniae。以上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罗非鱼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养殖鱼类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为S.iniae,这与国外有关鱼类链球菌病病原的研究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6.
克隆放射型根瘤菌ddsA基因,用于构建red重组的打靶片段,通过同源重组替换大肠杆菌基因组上的ispB基因,使合成辅酶Q8的大肠杆菌具备合成辅酶Q10的能力.通过强化辅酶Q合成过程中的ddsA、ubiA、ispA、idi等关键酶基因,可使大肠杆菌辅酶Q10的合成能力提高126.9%.综合分析表明,ddsA与ubiA为辅酶Q10合成的关键基因,ispA与idi为辅酶Q10合成的次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