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2008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汞毒害对塔胞藻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胞藻(Pyramimonas.sp)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汞离子对微藻的生物学效应.采用的HgCl2浓度为0.01、0.02、0.03、0.04、0.05、0.06ppm,接种后每9d为一轮,连续培养了3轮,结果发现,前2轮培养中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升高,细胞的生长繁殖和细胞体积明显下降,HgCl2浓度达到0.05ppm时,细胞内的蛋白质、叶绿素含量均明显下降,可溶性糖、核酸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变化不大.培养到第3轮时,塔胞藻已适应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以2D-DIGE为核心的生物体液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取2组不同生物学状态下的体液样本进行研究。每组包含一例人类多发性硬化样本和一例对照样本,共设3组平行实验。经冷丙酮沉淀法除盐提取蛋白并精确定量,分别用分CY5和CY2荧光染料按最小标记法对多发性硬化样本和对照组进行标记。另再取混合蛋白内用CY3标记。混合样品后分别在3块2D-gel上进行电泳,通过Typhoon 9400多功能荧光扫描仪及DeCyder 2-D差异分析软件进行DIGE分析。差异蛋白用MALDI-TOF/TOF进行鉴定,将所得结果录入Metarcore计算平台,进行蛋白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研究不同生物学状态下的体液标本,结合网络图谱分析,可得到较多有意义的候选蛋白信息。  相似文献   
3.
从罗氏海盘车(Aster rollestoni Bell)的胃、幽门盲囊和生殖腺内共分离到20株菌株.其中从其胃中分离到14株,幽门盲囊中分离到5株,生殖腺中分离到1株.根据菌落及菌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初步认定海星胃中的W1^#、幽门盲囊中的Y1^#以及生殖腺中的S1^#为同一菌株,另外海星胃中的两株菌株(W13^#、W2^#)分别与幽门盲囊中的两株菌株(Y3^#、Y4^#)相同.所得菌株中只有一株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其余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实验表明海星内生细菌中有62.5%的菌株分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弧菌属(Vibrio).  相似文献   
4.
十四株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4个门的14株(红藻门8株,甲藻门1株,隐藻门2株,绿藻门3株)海洋微藻进行了脂肪酸含量测定,微藻在确定的条件下生长,指数生长末期收获。结果表明,各门的微藻都有其独特的脂肪酸特征:红藻中含有大量的20:4m和20:5n-3,其中紫球藻R25含量最高,占总脂肪酸的49.8%(AA占总脂肪酸的20.5%,EPA占总脂肪酸的29.3%)。隐藻的主要脂肪酸是16:0、18:1n-9、18:3n-3、18:4n-4、20:5n-3、5n-3。与其它甲藻有别的虫黄藻,18:4n-3含量很少并且不含EPA,其主要合成的是16:0、18:1n-9和22:6n-3。C16和C18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本实验研究的3株绿藻的主要脂肪酸。  相似文献   
5.
两种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小球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球藻在水产、环保、医疗和重要生命活性物质生产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不断深入,如何高效培养出高密度小球藻以满足各个应用领域的需要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试验探索了利用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异养培养小球藻的方法,利用气升式、机械搅拌式两种生物反应器对小球藻进行培养,初步比较了流加培养方式应用在两种生物反应器的效果。通过流加高浓度培养基得到细胞总数1.988×107/mL,最大细胞干重29.944g/L。结果表明,在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流加培养基能够获得最大生长量。  相似文献   
6.
从海星的胃、幽门盲囊和生殖腺内共分离到16株菌株.抑菌实验表明,获得的内生细菌中44%的菌株可拮抗至少一株指示菌,各菌株对不同指示菌的拮抗效果差异较大.其中抑菌能力较强的W2#菌株抑菌谱较广,且对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拮抗作用明显,具有较大研究价值,该菌株分布于海星胃及、幽门盲囊中,但在生殖腺内没有发现.经初步鉴定,W2#拮抗菌株为黄色杆菌属(Xanthobacter Wiegel et al.,1978)细菌,实验表明W2#细菌在30℃、pH 8.0环境下生长较好,在25℃条件下发酵液抑菌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