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8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宋立荣 《科学通报》1991,36(5):370-370
在原核光合自养生物蓝细菌中,大多数具有异形胞的丝状种类在营养生长后期,营养细胞能转化为具休眠和繁殖功能的厚壁孢子.一般认为,厚壁孢子是在不利于生长的条件下产生的,在分化过程中,细胞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长期的研究,对厚壁孢子发育分化中的形态结构、大分子成分和生理功能已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而有关分化细胞的生化特性还所知甚少.近年来,厚壁孢子发育学的研究着力于寻找调控分化的关键因子,揭示分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从天然蓝藻水华藻粉中提微囊藻毒素,以及对提取物纯化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提取剂的提取效果,发现浓度为80%的甲醇溶液提取效率最高,但采用乙醇作为替代提取剂也有较好的效率,且方法更为安全。对于提取物的纯化,可通过调节溶剂的pH至等电点以除去对反相填料具有负作用的藻胆蛋白。研究结果为更高效地纯化微囊藻毒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改变捕光色素比例用于提高微藻光合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微藻的捕光色素系统比例被认为是提高其光合作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但对其基本原理尚不清楚. 以空间飞行后分离的微藻突变株为材料, 通过对其生长、光合放氧、色素比例、低温荧光发射和电子传递速率等的研究发现, 微藻突变株的捕光色素比例改变引起的光能高效传递和利用, 有可能是引起其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及生长加快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我国科学仪器信息共享评价模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带动下,先后启动了科学仪器共用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共享建设形式化、服务不到位、仪器使用率低等。为此,如何评价科学仪器信息共享工作成效,成为目前科学仪器信息共享工作深化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本文从"可见"、"可得"和"可用"3个层面来建立科学仪器信息共享评价模型,用以评价各类科学仪器信息共享平台的共享服务水平,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取科技信息,尤其是与公众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医疗健康方面的信息。但由于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到公众对网络的信任,也严重影响用户决策行为。为此,本文重点选择微博中转发量较大的一些医疗健康领域信息为案例,通过问卷调研、统计分析、专家访谈、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网络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信息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微博信息质量不佳主要是由于其灰色信息的属性、缺乏相关研究关注以及没有完善的制度法规约束。鉴于此,提出以下建议:(1)重视医疗健康领域微博信息质量问题;(2)完善网络信息发布及管理机制;(3)加强理论研究,构建医疗健康信息质量评价标准和指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信息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吴天福  宋立荣  刘永定 《科学通报》1999,44(14):1527-1531
为了探讨蓝藻Anabaena sp.strainPCC7120在外源无机碳浓度变化时,其光合作用对CO2和HCO3的利用特性,制备了高CO适应细胞,Anabaena sp.strainPCC7120HCG细胞的生长速率高于LCG细胞,即在空气中生长的细胞,当HCG细胞从5%CO2转换到空气中时,其碳酸酐酶活性升高;它对外源无机碳的表观光合作用亲合力明显提高,说明它的CCM活性被诱导,HCG与LCG  相似文献   
7.
无机砷对滇池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滇池微囊藻FACHB905 进行无机砷暴露实验, 旨在考察无机砷对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 结果表明, 该微囊藻对无机砷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三价砷(As(Ⅲ))对微囊藻FACHB905 的毒性阈值介于10-5~10-4 mol L-1 间, 浓度高达10-3 mol L-1 的五价砷(As(Ⅴ))对微囊藻生长无显著影响. 在10-8~10-4 mol L-1 As(Ⅲ)处理下, FACHB905 的微囊藻毒素总产量呈现倒U 型的hormesis 现象; 在10-7 mol L-1 As(Ⅲ)暴露下, 总产毒量达到最高. 在10-8~10-3 mol L-1As(Ⅴ)暴露下, 微囊藻毒素LR的产量增多, 表明藻细胞的毒性也随之升高. 滇池表层水体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砷(139 μg L-1), 主要以As(Ⅴ)的形式存在, 由此可知微囊藻FACHB905 不仅能正常地生长于滇池水体中, 而且推测水体中的砷可提高其产毒量和胞内毒性. As(Ⅴ)对微囊藻产毒量的促进作用对全面了解滇池水华爆发期间毒素的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编码蓝藻二元系统和真核型蛋白质激酶(STPK)的基因研究做一综述,并对它们在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模式进行了讨论.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原核生物,它们重要的生态地位,不论是作为生物资源而显示对人类有利的一面,还是因为严重发生的产毒水华而对人类社会有害的一面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它们发展了一系列独特的形态和生理代谢机制,使其能在各种不同生境中生长、繁殖和扩增.研究蓝藻信号传导途径为阐明其高度环境适应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营养条件对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的胞外多糖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自然条件下的群体微囊藻转入实验室培养后,它们的胶被多糖往往急剧下降,形态由群体解聚为单细胞。M icrocystis aeruginosaDCA(群体)和M.aeruginosaDCS(单细胞)是同源而形态不同的两株微囊藻,对它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展示微囊藻群体解聚机制。研究显示两株微囊藻在正常培养基中的生长和EPS产量差异很大,单细胞微囊藻生长快但EPS产量少,群体微囊藻正相反。以单细胞微囊藻为材料研究N,P,S,Fe和EDTA等营养元素对EPS产生的影响,实验浓度为正常培养基中营养元素的5倍和1/5。结果显示,在N缺乏条件下,单细胞微囊藻生长很慢,大约在第6天停止生长,其他营养条件的改变对单细胞微囊藻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在N缺乏条件下单细胞微囊藻的EPS含量在第3天达到最高,然后急剧下降;5倍的N条件显著刺激EPS的产生,P丰富的条件也轻微刺激EPS的产生。其他营养条件的改变对生长和EPS产生的影响都不明显。我们的结果与一般规律显著不同,即在某些产生EPS的微藻,N缺乏刺激多糖合成。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各类科技信息共享工程的逐步推动,共享信息的信息质量问题也日渐凸现,已成为影响我国科技信息共享工作的一个突出制约因素,如何对共享信息的信息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科学的描述、度量和评价是深化共享工作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通过对信息质量评价的必要性、目前信息质量评价现状以及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下信息质量评价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并重点介绍了采用质量元数据进行信息质量评价的方法,以期能够有效促进、提高和改进共享数据资源的信息质量评价体系,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