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8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英国剧作家迈克·弗雷恩的《哥本哈根》曾获普利策奖和托尼奖,在欧美掀起过"哥本哈根"热潮。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不确定性入手,着重从主题的不确定、人物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和语言的不确定等方面来分析文本,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哥本哈根》的后现代性及其文本建构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科学主义是图书馆学定性研究趣味的主要敌人,指出与趣味的敌人作斗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发展于20世纪后半期的两大思想流派。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为分析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的等同性,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的价值在于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二者分歧在于,走进人类中心主义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西方二元论与东方单元论。他们都仍执著于人类、自然组成的对象世界,而未意识到所有对象世界都是意识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都不可避免具有历史局限性。因而,意识人类应根据现有的实践认识水平,认真地去修正、完善已被显现、设定、建构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地去显现、设定、建构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切不可将任何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绝对化、固定化、模式化。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中,蕴含着“和谐思想”.学校体育教育建设包含着对和谐的内在要求.把后现代主义中的“和谐思想”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会给体育教学带来全新的理念和新的尝试,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教学设计、方法手段以及评价体系等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揭示了科学发展及其与哲学关系的种种矛盾,而且展示了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科学与哲学的新型关系。本文意在表明,这种关系的实质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文化”对立的新形式,而且我们只有立足于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后现代科学”的实质,并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论身体教育     
近些年来,中国大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知识分子的死亡日趋年轻化。造成这种现状的关键原因在于,我国,从家庭到学校及至整个社会都普遍忽视身体教育。这既反映了几千年来人们对身体的轻视和奴役态度,也表明以过分透支体力为代价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仍然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要改变这种状况,则既需要倡导理性论者所主张的“体、美、智三统一”的教育模式和实用论者的身体教育学,也要立足后现代的身体观、重新认识生命和身体对人生及社会文明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两部华语电影在西方社会的成败,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作者指出,在后现代时期的文化融合时期,应该充分考虑跨文化的因素,并提出了有效交际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8.
“平面化”主要指:人物平面化,情节、结构平面化,背景平面化,主题平面化。“平面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审美特征之一,这一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当中。  相似文献   
9.
科学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儒家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看来,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和儒家科学观有着一致性,但实质上这种一致性背后所隐藏的是两种科学观的理论差异。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两类科学观在生态论、认识论和创造观等方面具有的通约性是有限的,不可通约性是明显的。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和儒家科学观差异性的明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质主义的源头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论而是科学主义分析哲学。本质主义的"科学性"是新实证主义的"科学性",而不是立足于现实和历史的科学精神。反本质主义不是源自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而是后现代主义以"反知性"否定传统形而上学之非理性主义思潮。批判理性的立场既以科学主义的本质主义为不取,又不苟同于非理性主义的反本质主义,以超越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