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2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茯砖茶属于黑茶中的珍贵品种,为后发酵茶,具有极特殊的发花工艺。其特别风味和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为茯砖茶得到更好地研究与开发,就茯砖茶所富含的茶多酚、茶多糖、氨基酸、咖啡碱等多种成分及其减肥降脂、降血糖、抗氧化等保健功效进行综述,同时探讨了目前茯砖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茯砖茶未来的发展前景,对茯砖茶的进一步加工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3.
 2020年是国际模式识别之父、世界著名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科学家傅京孙(KingSun Fu)诞辰90周年。为缅怀傅京孙传奇的生平事迹,论述了其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评价了他对国际模式识别和机器智能等学科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欧洲近代史学作为一种舶来品,对于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起到了至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欧洲近代史学东传的过程中,傅斯年穿针引线,对欧洲近代史学的引介不遗余力,贡献尤著。尤其是,他对巴克尔史学的借鉴、兰克治史理念的宣扬,以及德国"种族-文化"观念的运用,不仅成为其取得重要史学成就的学术渊源,而且为转型期的中国史学创辟了一条新路径。同时,欧洲近代史学经由傅斯年输入国内,开阔了中国学者的国际视野,为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取得国际学术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金石学在宋代达到一个高峰,而有关云南的却仅有《隶释》收录的一通汉碑。至清代,中国的金石学再次出现高峰,著名金石学者王昶及阮元父子相继来滇,亲自寻访石刻并著录,通过他们的著作,云南石刻才逐渐为世人所知悉。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黄兴涛教授发现严复手批《植物名词中英对照表》原稿本的过程,并从现代术语学的角度,对严复当年的术语审定工作做了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7.
严复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和政论家,是19世纪末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人物。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利用舆论工具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抨击封建专制,鼓吹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时期,他反对革命,反对共和。严复主张坚持渐进式的改良主义,反对突变式的革命。他的政治思想在维新变法时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但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却与社会脱节。  相似文献   
8.
戏曲是和人民关系最为密切的文艺形式,元杂剧作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戏剧样式,集中而生动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其中,包公戏这一门类主要表现贪官污吏之徇私枉法、权豪势要之目无法纪以及由此而生的小民百姓之苦大仇深。凡此种种都与中国传统法制和古代法律文化相关。《蝴蝶梦》正是一出典型的包公戏,主要反映了权贵和平民、程序和实体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人的清官情结。  相似文献   
9.
致良知说是王阳明晚年心学思想中较为成熟的一种理论,也是王门后学讨论的重要内容。江右王学是阳明心学的重要流派,此派坚持“由功夫以悟本体”的路向,通过渐修求良知,纠正了“见成良知”的泛滥。但江右王门学者在“寂”还是“感”时“致良知”,以及“良知”与“意念”的区别等问题上,却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本文试就江右王学的聂豹和邹守益关于“致良知”理论中的“先天之体”、“未发已发”、“寂感”、“诚”、“明觉”等问题作些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汉代赋学论     
汉代的赋学与汉赋创作呈现了几乎同步的现象,赋的兴盛期,也即赋学史的发轫期。汉代涉及赋学的文字大多散见于史书或非专论赋的单篇文章中,它们为汉以后历代的赋学研究,树立了框架,奠定了基本的范畴。汉代赋学以儒家诗论作为时代的主要文学观念,以之衡量和评判赋的整体创作或赋家及其作品的优劣状况,从而使赋含有了实质性的功利价值,而不仅仅具有文学本身的唯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