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5篇
系统科学   27篇
丛书文集   49篇
教育与普及   68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15篇
现状及发展   12篇
综合类   22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98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黄满荣 《大自然》2009,(4):8-10
南极洲是七大洲中最后一个被人类发现、唯一没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陆。那里气温很低,寒风呼啸,终年冰雪覆盖。具体说来,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最冷月平均温度只有零下620℃。到目前为止,地球上观测到的自然状态下最低气温为零下89.6℃,这是1983年7月在南极的新西兰“万达”科学考察站记录到的。在这样的低温下,如果把一杯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将会是一片冰晶。南极洲也是世界上风暴最频繁、风力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92.
沈从文带着他的人生体验,真诚地宣叙着他的理想。他的体验来源于个人、民族、人类的生存危机的压迫和这种危机对人的“生命”的毁灭。本文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探讨了沈从文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和深刻内涵。本文分别从“生命之美”和“生命之忧”两个方面分析了沈从文的生存体验在小说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前者是他记忆深处的东西,也是他在“危机”的压迫下的历史回归,展现出“湘西”的“本真”的生存状态,为“拯救危机”找到了重构的资源。后者却从现实出发,揭示了下层人民、都市人的“安宁”即“沉沦”的“非本真”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93.
从见义勇为谈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提出了生命道德教育的概念,对我国生命道德教育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4.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生命教育立足于人的自然生命,发展人的价值生命,通过形成完整的人,从而引导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并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本文试图从"生命"和"教育"的角度探讨什么是生命教育,通过分析生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为理解生命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5.
96.
保护"生命之水",关键在于我们保护"生命之水"的理念."生命之水"在我们保护下,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发展下,使之做出更大的功效.  相似文献   
97.
赵欣 《科技智囊》2009,(5):82-82
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让中国人深深认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的生命同构。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然是充满灵性、富有智慧、包容开放、生生不息的。“自然”中蕴藏着天地、  相似文献   
98.
欧阳 《科学之友》2009,(9):60-61
年复一年,无数迁徙动物翻过高山,涉过流水,迁往遥远的异乡。是怎样一种神奇的力量,促使它们跨越高山、沙漠、河流和海洋?  相似文献   
99.
蒙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其《随笔集》中,以研究自己为起点继而扩展到全人类,从研究死亡出发找寻生命的意义,最终消融了对于死亡的禁忌。  相似文献   
100.
文学即人学,创造生命,可以说是现当代小说写人的最高艺术追求。所以,对人物形象的探讨极其重要。针对国内外对《活着》及其人物福贵这一形象评价的分歧,本文将以福贵这一形象为立足点,贯穿于中国五四以来农民题材小说的发展,来剖析农民福贵的形象,了解福贵这一形象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