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考虑了一类额外食饵补充的随机捕食模型,讨论了随机系统全局正解的存在唯一性,给出了随机模型存在平稳分布的条件,讨论了食饵种群、捕食者种群的绝灭条件.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2.
构建了营养再循环情形下的两微生物种群竞争利用双营养的恒化器模型,得到了微生物种群绝灭和一致持续生存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63.
晚泥盆世赤潮与生物集群绝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分子地层、碳同位素和地层古生物资料显示,弗拉阶-法门阶(F-F)之交,广西的近岸碳酸盐海域藻类大量繁殖和高度富集,海水富营养化、缺氧、高盐度、碳酸盐碳同位素正偏和生物分异度锐减,暗示F-F之交为赤潮的多发期。F-F之交低纬度礁生态系、浅水海相生物集群绝灭可能与赤潮的频繁出现有关。  相似文献   
64.
白垩系和第三系(K/T)界线时期发生了显生宙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绝灭和劫后复苏.自Alvarez等人根据UT界线的Ir异常提出生物大绝灭的小行星撞击假说后,K/T界线的精确时代、重大地质事件和生物大灭绝及其内在联系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K/T界限时期(约65Ma)的冲击石英和微玻球粒的广泛分布以及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发现同时代的Chicxulub陨石坑,使得撞击说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赞同.然而,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由地幔柱引发的大规模火山岩喷发、地幔去气,  相似文献   
65.
冶勒地区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采用种群生存力分析(PVA) 软件———漩涡软件(vortex v6 .3) ,用4 种不同的初始参数模拟了冶勒地区大熊猫在100 a 内的变动趋势。模拟结果显示:在不考虑灾变和近亲抑制的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有一个缓慢增长;当加入很小的近亲繁殖参数时,种群在第90 年绝灭,而加入176 % 的灾变机率时,种群在第60 年绝灭。  相似文献   
66.
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演化和绝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克勤 《科学通报》1998,43(20):2139-2146
对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演化和绝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评述和论证。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华夏植物群是在早石炭世全球一致性的拟鳞木植物群基础上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在晚石炭世早期即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植物群-华夏植物群。华夏植物群的起源中心位于华北板块,根据不同时期华夏植物群的演替特征,这一植物群可分为7个演化阶段。华夏植物群总的演化是从晚石炭世早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华夏型的特征分子逐渐增加,晚二叠世晚期开始衰减  相似文献   
67.
在影响生物演化的诸因素中,大气臭氧层是一个重要因素。当臭氧层不完善或遭受破坏时,紫外线就会令生物致伤致死,在晚元古代时,大气臭氧层还很薄弱.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不强。进入罗圈冰期,陆缘海变浅,寒冷又使藻类减少,海水的透明度增大,紫外辐射增强而导致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绝灭,白垩纪末期的绝灭事件与臭氧层的破坏有关,这是由慧星冲击引起的并造成了恶劣的环境,深海沉积物中所记录的各种地球化学异常可以用臭氧层破坏所产生的地球化学效应来加以解释.图1,参9.  相似文献   
68.
在考虑死亡种群对环境毒素影响的情况下,研究了污染环境中具有常数收获率的Gallopin资源-消费者种群的生存问题.利用比较原理,给出了种群β生存、β绝灭、零绝灭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69.
华南二叠纪末大绝灭后的钙质微生物岩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华南钙质微生物岩产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界线之上. 根据其中的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化石, 微生物岩的产出层位相当于浙江煤山剖面的27层. 钙质微生物岩主要分布在生物礁相或浅水碳酸盐台地之上, 向深水区逐渐尖灭. 钙质微生物岩一般由微晶基质和中、粗晶方解石指状体或斑点所组成. 微生物岩中的生物化石以微生物为主要特征, 同时伴生有小型腹足类、介形虫和小型双壳类化石. 这一以微生物为特征的生物化石组合代表了二叠纪末大绝灭后礁相及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残存下来的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化石群落. 大绝灭界线之上钙质微生物岩的突然出现是二叠纪末全球事件在礁相及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的具体反映. 由于前人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事件的研究多集中在深水相或浅海陆棚中、下部剖面上, 而华南钙质微生物岩则主要分布在浅水或极浅水礁相及碳酸盐台地相剖面上. 因此, 通过对钙质微生物岩的岩石学、古生物学及古生态的研究, 将有助于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事件在古海洋不同水深区的具体表现, 为认识全球事件的实质和过程提供浅水礁相及碳酸盐台地相上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