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4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46篇
教育与普及   6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5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118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利用趋势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定量方法对断层的各级变异及波状构造进行分解和定量模拟,总结出断层波状构造的分级控矿和矿化局部化规律。据此,对研究区深边部盲矿体进行定位预测,指出了两个潜在工业矿化区。  相似文献   
102.
研究区的褶皱是平行褶皱组成的隔档式褶皱;断裂以叠瓦状逆冲断层及撕裂断层的发育为特点。从几何学研究表明表层构造具有侏罗山式褶皱的特征,同时揭示其下必有滑脱断层的存在。椐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该区构造是重力滑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3.
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东高陡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部 ,由一系列 NE-NNE向的隔档式褶皱组成。其构造变形经历了由隔槽式褶皱到“两背一断”,最终形成隔挡式褶皱的演化过程。在“两背一断”先存构造研究基础上 ,按继承发展的观点 ,综合运用伸展构造、反转构造、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新理论 ,系统探讨了川东高陡构造形成演化的成因地质模式 ,结合志留系主力生烃层的生气高峰期 ,对地腹不同成因类型的构造圈闭含气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4.
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油气纵向分布特征,系统地总结了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盖层、走滑性质、断岐的活动强度、油源的充足程度是油气纵向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而断面正应力、砂泥岩比值、排驱压力值等对油气的纵向聚集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但与纵向含油气层系的长短关系不大。并进一步阐述了断层活动与地震对油气纵向运移的影响。两者通常是伴生的,后者更有利于油气沿断层的垂向运移,规模也较大,而前者差些。  相似文献   
105.
库车盆地-天山边界的晚第三纪断层活动性质与应力状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清晨  张仲培  林伟 《科学通报》2003,48(24):2553-2559
对库车盆地-天山边界的野外考察表明, 以羊布拉克为界, 西部见中生界不整合在古生界岩层上, 三叠系底部不整合面上下发育了向盆地方向倾斜的正断层; 羊布拉克以东, 见第三系与古生界被断层隔开. 对盆山边界上发育的带擦痕断层的构造要素进行了观测和研究, 获得了25组360条有效数据, 古应力状态反演计算结果表明, 晚第三纪时盆山边界的总体应力状态以伸展为主, 局部叠加了走滑断层的影响. 盆山边界处的变形特征可归因于天山垂向隆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邻近或转移性病变累及颈动脉间隙的影像特点.方法:搜集35例疾病经临床病理证实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病变累及颈动脉间隙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转移性淋巴结20例(占57%)均推压、包绕颈动脉间隙内血管.淋巴瘤7例(占20%)均为推移颈动脉间隙内血管.其他病变(8例,占23%)如神经鞘瘤等均以推压为主,使颈动脉间隙内血管移位.10例恶性肿瘤及1例病灶感染(占31%)则表现为病变与血管之间的脂肪层消失.结论:转移性淋巴结多为包绕颈动脉间隙内的血管.淋巴瘤及良性肿块主要是推移颈动脉间隙内的血管.  相似文献   
107.
CT扫描是鼻腔鼻窦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虽然轴位CT扫描能提供重要的解剖学数据,但有些解剖细节需要在冠状位像上才能直观、清楚地显示.现搜集147例患者的鼻腔鼻窦CT影像资料,研究在单螺旋扫描条件下,利用多层面重组(mult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在轴位螺旋扫描后,重组符合诊断要求的鼻腔鼻窦冠状位像.  相似文献   
108.
讨论了同震库仑应力改变的基本含义,以及基于静应力位错理论求解同震库仑应力改变的边界元方法,对与发震断层相互平行和相互垂直两种典型构造模式下,断层相互作用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别获取了相应条件下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空间分布图像.结果表明:不同构造模式的断层相互作用,其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分布图像存在较大差异,在分析和评价断层相互作用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其对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的影响时,应该充分考虑待评价断层与发震断层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断层的性质和产状等特定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9.
将增量优化传递算法用于正电子发射断层图像重建中,得到一种新的最大后验概率图像重建算法,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滤波反投影和最大似然期望值最大化算法,有序子集可分离的抛物面型替代函数算法和发射增量优化传递算法得到的图像归一化均方误差较小,且边界得到一定的保持.在迭代的初期,有序子集可分离的抛物面型替代函数算法收敛较快,误差小;当迭代到一定的次数时,发射增量优化传递算法误差小,且能够有效收敛,对发射扫描断层图像重建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史前古地震的逆断层崩积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邓起东  张培震 《科学通报》2000,45(6):650-655
断层崖崩积楔也可用于逆断层古地震研究,但逆断层崩积楔更复杂.逆断层崩积楔体亦成三角形,远离断层崩积楔逐渐尖灭;崩积楔楔体垂边有时完全与逆断层接触,有时下段为逆断层,上段为断层崖崩落后的剥离面;崩积楔近断层处及下部砾石、块石增多,砾径增大.从天山山前活动逆断裂-背斜带中的实例出发,研究了逆断层崩积楔的特征,并讨论了其形成过程及其与逆断层的关系.逆断层断层崖形成后很不稳定,首先垮落的崩积物堆积于断层崖下及崩积楔底部,断层崖上部剥离面和早期崩积物顶面共同形成断层崖崖坡,若后期崩积楔物质完全覆盖早期崩积物和剥离面,则会形成由上部剥离面和下部逆断层共同组成折线状的崩积楔垂边,若断层崖上段剥离而未被后期崩积物覆盖,一直处于继续剥蚀过程之中,则崩积楔的垂边只与逆断层相关.一个逆断层崩积楔代表了一次断层错动或一次古地震事件,但逆断层崩积楔的高度常不能真实反映断层垂直错动的幅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