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1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0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41篇
教育与普及   2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3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针对自行设计的弧焊机器人用数控焊接变位机设计了一套指令系统 ,利用该系统可以编程控制数控焊接变位机的运动 ,与弧焊机器人配合后可实现对各种工件的柔性焊接生产 ,实验表明效果良好 .  相似文献   
112.
EDZCr型耐磨焊条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耐磨性和工艺性的要求 ,结合我国资源情况 ,运用正交试验法 ,研究设计了EDZCr型耐磨焊条的药皮成分 ,分析了药皮重量系数分别为53%和104 %的两种焊条在焊接电流分别为100A、180A、200A、240A时的堆焊层的硬度、金相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 :用该焊条堆焊 ,不需专用设备 ,容易掌握 ,堆焊层硬度高 ,耐磨性好 ;药皮重量系数和焊接工艺对堆焊层性能有较大影响 ,生产中须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相似文献   
113.
不锈复合钢板的焊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工程的金属结构中使用了大量的不锈复合钢板,这在国内水电建设中尚属首次。而碳钢、低合金钢的复合钢板及异种钢的焊接在水工金属结构制作安装中要求高、难度大。主要阐述不锈复合钢板的焊接技术。  相似文献   
114.
对焊接过程中电弧作用位置产生波动进行误差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低热输入条件下电弧作用位置对厚板窄间隙焊接侧壁熔合质量的影响,得到连续焊缝的有效电弧作用位置的范围,为低热输入条件下实现全自动焊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5.
鹿玲  杨莉  项保东 《燕山大学学报》2000,24(1):52-54,70
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对电池负极自动对焊机的原理方案进行了创造性设计,并经过评价与决策,确定出其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16.
本文测试了不同含碳量的20MnVK钢圆环链的性能,通过调整中频淬火回火温度可提高圆环链性能.对20MnVK钢制造C级φ18×64mm矿用圆环链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17.
研究了鞍钢试生产的热轧 SX65 双相钢电弧焊接性能。结果表明,电弧焊热影响区高温回火区内硬度明显下降,接头拉伸时均在此处断裂(抗拉强度 610 MPa)。实验证明热影响区的回火区处在熔合线的 1.5mm 左右,恰是硬度降低和强度较低的区域,是母材原始组织中铁素体位错密度降低及 15% 的马氏体回火导致软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8.
采用大电流、细直径焊丝、高速送丝MAG焊工艺,对轧制的高锰钢薄板进行了焊接。分析了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得出了MAG焊焊接高锰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9.
本文提出了一个统一的二维轴对称焊接残余应力场的简化计算模型。运用该模型分析了几种不同条件下的焊接残余应力场,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说明了该模型能够综合反映轴对称焊接应力场的形成机理、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可用于工程估算和焊接结构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0.
采用扫描电镜(SEM)与电子探针(EPMA)研究了Ti(合金)/Cu/不锈钢(S.S)爆炸复合界面层的电子显微组织特征,分析了界面层成分再分布规律及化合物的形成。结果表明,CU/S.S界面层具有明显的爆炸焊接波状组织,波长约200μm。Ti/Cu界面层呈锯齿波状,比较细小,波长仅30~40μm。在中间过渡层Cu,观察到大量的应力应变流线,显示爆炸复合过程冲击波流动特征。SEM照片及EPMA合析结果表明:在高温、高压、快速爆炸焊接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冶金物理反应,形成多种反应产物。界面层除发生塑性形变外,还存在相互扩散,熔化和回复再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