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29篇
  免费   335篇
  国内免费   334篇
系统科学   56篇
丛书文集   156篇
教育与普及   56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110篇
综合类   8115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246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427篇
  2011年   399篇
  2010年   306篇
  2009年   352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505篇
  2006年   407篇
  2005年   381篇
  2004年   335篇
  2003年   345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263篇
  2000年   229篇
  1999年   238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190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134篇
  1991年   139篇
  1990年   141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97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5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群桩加筋效应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Poulos的弹性理论法推广到对群桩进行整体分析,群桩中每根桩的形状和荷载可以互不相同.对2根桩的分析表明,受荷桩使其邻桩的桩身产生了附加轴应力及附加剪应力,桩对土的加筋效应就是通过附加剪应力发生的.对群桩的分析表明,其他桩的加筋效应使受荷桩的沉降产生了折减,当桩土模量比和桩间距较小时,忽略桩的加筋效应会对群桩分析带来很大的误差.对群桩内的应力分布分析表明,与单桩相比,由于桩的加筋效应,使得群桩能够把较多的荷载直接传递到桩端平面.  相似文献   
992.
含轴对称抛物线曲裂纹平面弹性问题的解析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含轴对称抛物线曲裂纹平面弹性问题.采用了传统的复变函数保角映射法,给出了一个新的保角变换公式,从而将抛物线曲裂纹外的区域映射到一个复平面的单位圆内.得到了含轴对称抛物线曲裂纹平面弹性问题的曲裂纹尖端Ⅰ型应力强度因子的解析表达式.本解在特殊极限条件下可解析地退化到穿透型直线裂纹的经典解.参数分析表明轴对称抛物线曲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与抛物线曲裂纹的尺寸和形状有关.  相似文献   
993.
构树种子发芽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魏媛  喻理飞 《贵州科学》2004,22(2):57-60
采用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研究了构树种子萌芽对水分胁迫反应过程。结果表明:构树种子发芽过程的水势范围为0~-0 4MPa;随着水分胁迫加剧,种子发芽率、发芽速度、芽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呈下降趋势;当水势为-0 6MPa时,种子不能发芽。  相似文献   
994.
齿轮在加载循环过程中,粗糙表面微凸体接触会在齿轮次表面形成应力集中,形成初始疲劳裂纹,降低齿轮使用寿命.为了进一步研究直齿轮表面微凸体曲率半径、高度对表面弹塑性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Hertz接触理论和粗糙表面形貌的Greenwood-Williamson理论,建立了粗糙齿面单微凸体法向正接触模型、粗糙齿面弹塑性接触模型和不同粗糙度的粗糙界面接触有限元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通过模型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分析得,增大微凸体曲率半径会使接触应力有所降低,微凸体越高所受接触应力越大,且微凸体高度对接触应力的影响大于微凸体曲率半径造成影响.根据模型所得结果利用基于多轴疲劳机理的Smith-Watson-Topper方法预测了不同粗糙表面疲劳裂纹萌生所需的加载循环次数.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对粗糙表面接触疲劳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采用长期精神紧张刺激建立动物抑郁症模型。方法 选用C57BL/6 J雄性4周龄小鼠17只,体质量(11. 05±1. 65) g,随机分为对照组、长期精神紧张刺激(LTMS)组。LTMS组单笼饲养并连续21 d每天给予猫惊吓3 h和剥夺睡眠12 h。实验组通过测定摄食量变化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行为学变化来判断建模是否成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TMS组摄食量明显降低(P<0. 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 01)。旷场试验中,LTMS组小鼠穿越格数和直立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 0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LTMS组小鼠闭合臂停留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 01);进入开臂次数比例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 05)。结论 长期精神紧张模型表现出行为绝望、活动能力下降、兴趣丧失、焦虑与抑郁症临床表现相似的症状,可作为抑郁症模型。  相似文献   
996.
以天目琼花(Viburnum sargentii Koehne)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设置4个水分梯度,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95%(对照)、75%(轻度胁迫)、55%(中度胁迫)和35%(重度胁迫),研究土壤水分对天目琼花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目琼花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随着土壤水分递减而减少,胞间CO2摩尔分数(x</sub>co</sub>2)在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时下降,在严重干旱时显著升高.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天目琼花的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暗呼吸速率(Rd)和表观量子效率(AQY)显著减少,光补偿点(LCP)显著增加(P<0.01).天目琼花的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系统Ⅱ(PSⅡ)的量子效率(Fv/Fo)随着土壤水分递减而减少,初始荧光(Fo)显著升高(P<0.01);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能量分配比率参数φPo、Ψo、φEo逐渐下降,φDo逐渐增加;代表单位反应中心活性的参数ABS/RC、TRo/RC、ETo/RC和DIo/RC逐渐升高.研究表明,在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下天目琼花光合作用能力的降低主要是由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重度干旱主要是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筛选NaCl胁迫下红砂萌发期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耐盐碱树种选育提供基因资源。【方法】以前期拟合的萌发阈值浓度(273 mmol/L,记为M)、最适萌发浓度(43 mmol/L,记为L)、蒸馏水(记为C)处理红砂种子,每个处理3次重复,待胚根突破种皮,不超过2 mm时取出,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分别在L与C对比组(记为LvsC)、M与C对比组(记为MvsC)、M与L对比组(记为MvsL)中筛选出210、2 273、2 88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LvsC中116个上调表达,94个下调表达; MvsC中1 781个上调表达,492个下调表达; MvsL中2 165个上调表达,723个下调表达; 上调表达基因在KEGG富集中主要集中在核糖体、碳代谢、细胞色素P450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等途径,下调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蔗糖淀粉代谢、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等过程。【结论】盐胁迫条件下,差异基因诱导相关反应协同发挥作用,最终使胚轴细胞伸长,突破种皮完成萌发。  相似文献   
998.
HG785高强钢焊接残余应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X-射线法对HG785高强度钢焊接残余应力进行了测试,得到了该材料焊后残余应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并探索了不同深度方向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特点。通过试验发现经对接施焊后,表面残余应力主要表现为残余拉应力,最大幅值可达760.4 MPa,为试验件材料屈服强度的92.2%,几乎接近屈服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内部残余应力较表面应力有所降低,在焊缝中心的残余应力值降幅较小;而在远离焊缝中心区域的应力值降幅明显,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了残余压应力。  相似文献   
999.
消除滑脱效应的致密砂岩储层应力敏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内评价储层岩石应力敏感程度多采用气体渗透率作为评价参数,而致密砂岩储层岩性致密,孔喉细小,受气体滑脱效应的影响,所测气体渗透率偏高,导致致密砂岩储层应力敏感程度被低估。针对常规方法导致致密砂岩储层应力敏感程度被低估的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镇泾油田长8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采用等价液测渗透率作为评价储层应力敏感的参数,消除了气体滑脱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结合平面径向流理论,分析了应力敏感对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气测渗透率低估了致密砂岩储层岩石应力敏感的程度;并且岩心渗透率越低、有效应力越大、低估程度越严重;随有效应力的增加,致密砂岩岩心的气测渗透率、等价液测渗透率均呈先快速降低后缓慢降低的趋势,渗透率变化率与有效应力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应力敏感现象导致生产井井底附近存在"渗透率漏斗";并且储层渗透率越低、生产井井底压力越低,"渗透率漏斗"越深,延伸的范围越广,应力敏感对产能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000.
运用落锤冲击加载方式,实现对试件的动态加载,研究了空孔缺陷对临近运动裂纹扩展形态的影响,分析了运动裂纹扩展过程中的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和速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空孔缺陷对临近运动裂纹具有"吸引"效应,并且这种"吸引"效应的强度随着空孔缺陷与邻近运动裂纹距离的增大而减弱。此外,空孔缺陷对临近运动裂纹的扩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运动裂纹在空孔缺陷处的再次起裂更为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积蓄能量。实验结果为后续深入研究运动裂纹与材料缺陷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