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6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抗A5型口蹄疫病毒重组多肽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A型口蹄疫病毒(FMDV)的VP1基因序列及国际上公认的抗病毒中和表位,并结合对口蹄疫病毒的研究成果。设计了A型FMDV的重组多肽疫苗.分别选择VP1上21~40位和137~160位氨基酸对应的基因序列为表位基因,组成137~160—21~40-137~160的串连结构,并以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为大分子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LM99,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得到高含量的融和蛋白.体外免疫原性检测表明,所表达的融和蛋白与标准A型阳性血清有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即说明该融和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免疫豚鼠的实验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能在豚鼠体内诱导中和抗体,并使70%的豚鼠能抵抗病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42.
大豆多肽产品的主要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一种大豆多肽产品的水的质量分数、氨基酸的主要种类及其质量分数、多肽分子量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样品水的质量分数为6.84%,多肽的质量分数为76.33%,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的总质量分数为24.94%,多肽中以分子量小于1000Da的为主,游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约为26.33%,表明大豆多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比,该产品的大豆蛋白水解度过高.  相似文献   
43.
肽链转角结构的形成与其结构中分子内氢键的存在有着直接关系,可通过检测肽链中分子内氢键的存在情况对肽链转角结构进行研究。为了深入研究具有转角结构的肽类化合物,以甘氨酸、L-脯氨酸为原料,叔丁氧羰基和苯胺为封端基团,在HBTU,HATU缩合剂的作用下制备了2种三肽和3种四肽。通过1 H NMR,IR及MS对合成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用核磁共振等梯度变温氢谱实验对合成的多肽分子内氢键进行检测,用~1H-~1H NOE对形成的分子内氢键的羰基位置进行推测。实验表明:在合成的5种多肽中,有3种多肽形成了分子内氢键,2种未形成。在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多肽中都有-Gly-L-Pro-Gly-片段,而只有-L-Pro-Gly-或-Gly-L-Pro-片段的多肽未形成分子内氢键;形成分子内氢键的羰基位置为与苯胺氮氢相连的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的氮氢位置为与叔丁氧羰基相连的氮氢。  相似文献   
44.
采用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橙汁、蜂蜜、蔗糖、柠檬酸为调味品,与复合蛋白酶酶解制得的鸡骨多肽液调配成酸甜适中、气味较好、色泽淡黄的骨蛋白多肽饮料,探索保健饮料的最佳工艺配方及稳定剂最佳配方,并对营养保健饮品进行调香;最佳工艺配方及稳定剂配方结果:橙汁12.00%,蜂蜜2.30%,柠檬酸0.11%,蔗糖5.50%,复合稳定剂0.12%的β-环状糊精和0.11%的(CMC-Na)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0.40%的香草香精调香;多肽饮品风味独特,酸甜爽口,稳定性好,功能性强,具有营养保健双重功效,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有很大的市场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5.
新设计了一种多肽C-端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本方法结合了Fmoc-SPPS技术与TAEC技术的优点,室温反应,反应条件温和,易于监测,反应过程中所需采取的保护基最少,后处理简单高效,与正向固相合成互补,可高效地合成多种多肽以及多肽C-端衍生物。  相似文献   
46.
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UIO-66构建荧光传感器,开发了一种能够快速检测美洲大蠊肽的方法。实验表明美洲大蠊多肽DPSFNSWG-NH2可以有效淬灭UIO-66的荧光,基于美洲大蠊多肽和UIO-66材料之间的荧光内滤效应(Inner Filter Effect,IFE),构建了一种“turn-off”型荧光传感器用于美洲大蠊多肽的检测。该体系中,UIO-66作为荧光的供体,美洲大蠊多肽DPSFNSWG-NH2作为荧光的淬灭剂,在最佳条件下,所设计的荧光传感器线性范围为50.00~600.00μg/mL,检测限为34.56μg/mL,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同时,该荧光传感器成功用于加标人尿液样品中多肽的检测。  相似文献   
47.
1 Introduction Proteins are ultimately responsible for the biological processes in cells, body fluids, and tissue specimens. This presents enormous challenges to the field of proteomics, which aims to identify, characterize and assign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all proteins. Determining individual protein in complex biological samples often requires some type of separation as a prerequisite for its measurement. The complexities of chemical structure and i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every prot…  相似文献   
48.
以人脾cDNA为模板,通过PCR获得La多肽(全长)的DNA片段。将此片段利用双酶定向克隆到MBP(麦芽糖结合蛋白)融合系统的载体pMALTM-c中得以表达。经免疫印迹实验证明,表达后的产物具有La多肽的特异性,敏感性则超过生化制备的ENA制品。  相似文献   
49.
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分离纯化抗凝血多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DEAE-C5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G50凝胶过滤成功地从盐源出蛭(Haemendipsa yanyuanensis)头部分离纯化了抗凝血多肽,获得了蛋白质质量浓度为1.17mg.mL^-1,抗凝血酶比活性为152.78U.mg^-1的抗凝血多肽,证明了DEAE-C5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G50凝胶过滤是分离盐源山蛭抗凝血多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0.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STN7 kinase is required for phosphorylation of LHCII and for state transitions. In this paper, a hydrophilic polypeptide, derived from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STN7, was conjugated to a carrier protein,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to obtain the polyclonal antibody. Immunogenicity and specificity of the polyclonal antibody were evaluated by agar gel immunodiffusion (AGID) test and Western blo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esides the phosphorylation of LHCII proteins, also the expression of STN7 was regulated by temperature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change tendency of LHCII proteins phosphorylation was not only coherent with expression of STN7 with respect to increasing temperature,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state transitions. These results woul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LHCII proteins phosphorylation and expression of STN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