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0篇
系统科学   39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7篇
综合类   1294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介绍了石灰砂桩地基处理技术在某铅电解车间地基加固综合治理工程的应用情况。在分析出原建筑物地基基础产生下沉事故原因的基础上,选用了石灰砂桩处理方案,对石灰砂桩的设计、施工技术和处理效果等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论述。工程实践表明,采用石灰砂桩这一综合治理方案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32.
目的分析研究陕北多沙区乡村聚落水蚀泥沙分布规律,探讨乡村聚落的土壤侵蚀问题,为加强该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乡村聚落径流、泥沙观测小区,根据观测的降雨径流泥沙数据资料,在粒度分析实验室用英国生产的Mastersizer-S型粒度仪测定样品粒度,对侵蚀泥沙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结果陕北乡村聚落侵蚀泥沙的粒径分布呈"M"型,有2个明显的波峰,分别是10~50μm的粗粉沙和1~5μm的粘粒,其中粗粉沙的含量最多,达到了40%左右,粘粒的含量次之,达到了20%左右,二者的含量总共达到了60%以上;但是,通过对庭院、户间道路和户间空地的侵蚀泥沙在相同降雨条件下进行分析发现,侵蚀泥沙粒度在共性之中却有一定的差异性:在相同的降雨强度下,侵蚀泥沙粒径中<5μm细颗粒的含量以户间道路最少,庭院和户间空地次之,而>50μm颗粒的含量却以户间道路为最多,庭院和户间空地次之。结论陕北多沙区侵蚀泥沙中主要是粗粉沙和粘粒物质;户间道路径流挟沙能力最大,侵蚀强度也最大,可携带走较多的粗颗粒泥沙,和较少的细颗粒泥沙;而庭院和户间空地径流挟沙能力最小,携带走的是大量的细颗粒泥沙,粗颗粒泥沙较少。这说明在加强治理黄土高原乡村聚落中土壤侵蚀的同时,聚落中户间道路的土壤侵蚀问题应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33.
为了研究差异沉降下多层砖砌体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优化情况,选用四层砖砌体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NSYS工程应用软件完成对研究工程的建模。利用SOLID45对地基土进行模拟;利用Drucker-Prager模式对土体进行模拟,给出约束条件并施加荷载。输入地震波选择汶川地震中卧龙岗地震采集部门采集的地震波,将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作为砌体建筑结构破坏准则。通过法向与切向弹簧把介质体连接在一起,将介质体间的节理面当成块体的边界,依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介质体能量聚集及分散过程中的力学问题,实现能量分析。设计差异沉降下多层砖砌体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提出四种布桩方式。分析加固后对结构纵墙的影响和加固后对基础的影响,发现第一种布桩方式最佳。在地震作用下,比较不同技术下结构从基础开始变形至完全破坏的过程,完成能量分析和逆动力分析,发现所提技术对多层专题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性能好。  相似文献   
934.
在概述相关核心概念和阐述当前乡村人居环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人地和谐的田园化生态环境、便民宜居的中心化社区环境和节能环保的生态化宅居环境等立体结构的低碳化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模式,并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建构了一套由三个子系统和10个亚子系统、32个评价指标构成的低碳化乡村人居环境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35.
为了抗御强震动和基础不均匀沉降,研制出具有圆弧滑动面的新型高度可调摩擦摆隔震支座.通过滑动试验测定了可调节摩擦摆隔震支座的摩擦系数,在此基础上得到摩擦摆隔震结构的等效自振周期.理论分析证明:摩擦摆隔震支座的自振周期只和弧面半径R、摩擦系数μ、摩擦摆水平位移Dd有关,与结构质量等参数无关,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高度可调摩擦摆隔震支座能够抗御强震动和基础不均匀沉降,并具有良好的自限、自复位功能和振动稳定性,无需附设阻尼向心机构,且在上部结构中不必考虑复杂的抗震措施.高度可调摩擦摆隔震支座结构简单,应用方便,宜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36.
采用理论分析和室内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埋深组合群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一定埋置深度的组合群桩复合地基受压后,桩间土顶面和桩顶面产生差异沉降,桩间土顶面沉降较大,长度和强度较大的桩顶面沉降较小:桩的长度和强度越大,桩顶面沉降越小,上刺入量越大:埋深组合群桩复合地基的沉降量等于桩顶沉降与桩顶垫层的压缩量之和,也等于桩间土顶面沉降量与土顶垫层的压缩量之和.具有一定埋置深度的组合群桩复合地基的p-s曲线呈缓变型,可以采用双曲线模型拟合,然后求得切线模量,再根据现行规范计算沉降.  相似文献   
937.
以糯扎渡施工期心墙沉降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统计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的理论及步骤.借鉴传统统计模型,通过改变模型因子形式建立不同模型,对比分析模型应用结果确定较优且适用的统计模型形式.通过实测资料建立模型并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精度高,使用较传统模型更为方便,可以作为该工程施工期沉降分析的一个工具,并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8.
拓宽路基荷载下管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拓宽路基荷载下管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特征及采用管桩处治技术缓解地基差异变形效果,开发土工构造物变形测试系统,升级传感器电测手段,建立与实际应力相符的离心试验模型,并借助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新老路基表层和管桩复合地基变形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管桩处理能够快速控制软土地基的沉降,进而有效缓解拓宽新老路基的差异沉降;新老路基的沉降量对路堤高度的变化比较敏感,路堤填方高度变化会带来较大的地基沉降量的变化;路堤填方高度越小,管桩对于减少新老路堤变形的作用就越明显;在拓宽路基荷载的作用下,管桩复合地基最大沉降值位于拓宽荷载的形心垂线处。  相似文献   
939.
分析了盾构隧道地表沉降的构成及其机理,指出影响地表沉降的诸多因素都是不确定的,具有随机性.因此,基于著名的Peck公式,推导了地表最大沉降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并利用中心点法计算了地表沉降的可靠指标和失效概率,最后以实例说明.所提出方法为盾构施工地表沉降的可靠性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经.  相似文献   
940.
针对上软下硬地层中隧洞上台阶拱脚未坐落于基岩时,容易引起初支整体下沉、地表沉降过大等问题,以滇中引水龙泉隧洞出口段为工程背景,分析了隧洞开挖引起的沉降规律及原因,并进行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胶凝试验和地表注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入渗是引起初支整体下沉和地表沉降过大的主要原因;上台阶开挖是引起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的主要阶段,约占各自沉降的68.01%和76.28%;基于双液浆胶凝试验和地表注浆现场试验,认为胶凝时间控制在25 s左右较为合理,采用地表注浆取得了较好的止水效果,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