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9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96篇
系统科学   49篇
丛书文集   48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5篇
综合类   2238篇
自然研究   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作者发现金矿(化)点20余处,包括4个类型:(1)受花岗岩中相关剪切带控制的黄铁绢英岩金矿;(2)多金属硫化物石英型脉型金银矿;(3)陆相含炭岩系沉积改造层控金矿;(4)陆相砾岩金矿。(1)、(3)两种类型金矿具工业规模。黄铁绢英岩金矿主要赋存在以胶东群为交代基体的重熔花岗岩或交代花岗岩的构造蚀变带中心。这类构造蚀变带是遭受长期构造应力作用并叠加后期构造破裂经热液蚀变形成的。成矿热液为中温碱性溶液,金多呈金氯络合物形式被活化搬运。该类型金矿与强绢英岩化蚀变关系密切,在韧性剪切带基础上发育的蚀变糜棱岩化花岗岩带上等间距成群出现。陆相含炭岩系沉积改造层控金矿,为缓倾斜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受下白垩统莱阳群一段上、下含炭岩系控制。金矿在上、下含炭岩系中多层出现。此类矿床为晚元古代胶北地体隆起为陆,风化剥蚀产物沉积在中生代断陷盆地陆相湖泊基底堆积物中,由于盆地底部丰富的有机质及粘土对古风化产物中分解的自然金的富集作用形成了富金矿源层,AU:14-800ppb。在燕山晚期强烈构造变动影响下,成矿热液活动,有机炭在矿床改造过程中进一步富金作用,形成工业矿床。这是一新类型金矿。  相似文献   
102.
论北秦岭加里东期造山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出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由华北地块南缘,以未变质—浅变质沉积岩系为主体的前陆褶断带和北秦岭以中—深变质岩系及强烈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山根带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认为它自成体系,相应的变质、变形、岩浆作用发育。该造山带是早古生代未秦岭古洋盆沿商丹—桐柏一线俯冲、消减,促使秦岭古岛弧系碰撞华北地块,造成弧后边缘海闭合所致,是显生宙秦岭造山带形成演化进程中的重大构造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03.
海潭岛潮下带多毛类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5月至1991年2月在海潭岛潮下带采得1148号多毛类标本,经初步鉴定计有130种,隶属于35科86瞩,出现频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占优势的是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花冈钧毛虫、双形拟单指虫、独毛虫、短叶索沙蚕、锥唇吻沙蚕和大海蛹。多毛类区系组成特点以热带、亚热带种占优势,年平均生物量为2.13g/m ̄2,年平均密度为136个/m ̄2。多毛类的分布取决于许多因素,底质、盐度是制约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和水动力扰动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105.
本文从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出发,利用破波现象和明渠水跃现象的相似性,推求了破波的能量损失和波高在破波区的衰减规律;应用椭圆余弦波理论的数值计算方法,探讨了破波区内击岸波的各种特性,包括波能、相对波峰高度、辐射应力、波浪破碎前后的增水和减水及它们在整个破波区内的分布规律.按文中方法求得的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06.
107.
江苏岸外海底沙脊群的物质来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江苏岸外海底沙脊群的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和孢粉以及沉积结构、构造的分析研究,并与苏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古长江水下三角洲、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以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物的对比分析,指出江苏岸外海底沙脊群的沉积物主要是晚更新世冰期古长江入海的物质。  相似文献   
108.
根据相似原理,对高炉滴落带初渣流动进行了区域模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现代高炉操作条件下,初渣偏流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初渣在滴落带横截面上呈二次项分布。在正常操作条件下,铁液的滴落几乎不受横向气流的作用,因而,生铁一经生成便与初渣分离而垂直下滴,而初渣则主要集中在软熔带内边缘附近区域流动。初渣偏流影响到焦窗的透气性。提高焦炭强度,保证滴落带焦炭柱中大于20mm 的大顺粒组成高于80%,或对小颗粒焦炭进行分级整粒入炉,将减轻滴落带初渣偏流,改善高炉下部的透气性和透液性。  相似文献   
109.
本文叙述了一种确定导水裂隙带范围的有效方法——大距离声波穿透法。在大型湖泊微山湖下试采研究中应用了这种方法来确定导水裂隙带的范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0.
龙门山中段茂汶─汶川韧性剪切带中可见到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古生界。该地的巴罗型中压变质相相当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中地壳的绿泥石带,构成了北东—南西向的茂汶—汶川变质带。雪隆包花岗岩体正位于该变质带的中心部位。三次韧性变形作用(D1~D3)造就了印支褶皱带,并在三叠纪末末形成了松潘—甘孜褶皱带。D1变形作用为北东—南西向的挤压作用和冲断作用,形成了大型的等斜褶皱,使古生界缩短和加厚。在持续的D2北京—南西向挤压作用下,松潘—甘孜褶皱带和稳定的扬子克拉通之间的差异应变由茂汶—汶川剪切带中非同轴左旋剪切作用所容纳。雪隆包花岗岩体是在D2变形作用的晚期侵入到剪切带的。产生蓝晶石的变质条件也是在D2或D2变形作用后出现的。D3变形作用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在局部地方形成糜棱岩状的道冲剪切带。这些特征与绿泥石退变质作用有关,揭示出在D3变形期间茂汶—汶川变质带有较大幅度的隆升。尽管雪隆包岩体在空间上与茂汶—汶川变质带有关,但作者认为其变质作用是岩层加厚引起的热作用重新达到平衡的产物,而不是由侵入作用引起的热接触变质作用。然而,与岩浆作用伴生的高温和活动性流体仍是产生D3局部变形和雪隆包岩体隆升的原因,这也是局部出现角闪告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