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1篇
丛书文集   29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7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仿生材料目前是各国科学家关注的焦点,理论与实验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本文主要对模仿生物矿化过程合成无机/有机复合体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2.
采用标准电子陶瓷工艺,制备了Ba0.6Sr0.4TiO3/MgO/Mg2SiO4复相陶瓷(MgO和Mg2SiO4按相同重量加入),研究了MgO和Mg2SiO4含量对复相陶瓷微观结构、介电性能及介电可调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gO和Mg2SiO4含量的增加,陶瓷的晶粒尺寸略有增大,低频(100kHz)介电常数、介电损耗、介电可调度和介电常数温度系数降低.随着偏置电场的增强,介电常数降低,介电损耗变化不大(均在10^-3量级).当MaO和Mg2SiO4的百分含量均为30%时,获得了室温介电常数为101.6、介电损耗为0.0017及1.79kV/mm偏置电场下介电可调度为12.19%、介电常数温度系数为0.009℃^-1的介电性能。  相似文献   
53.
阐述了开设<无机选论>课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无机选论>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54.
以“磷的化合物”教学为例介绍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初步探讨了CAI课件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5.
层电荷的大小是蒙脱石矿物最重要的参数,决定了其性质、加工方法以及应用。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对蒙脱石层电荷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烷基铵法、结构式推算法、阳离子交换容量法、亚甲基蓝法测定层电荷的原理以及测试程序,分析了不同测试方法的优缺点。指出在选择层电荷的测定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样品的纯度、杂质的性质、颗粒的大小,以及对精确性和快速性的要求等因素。  相似文献   
56.
原子吸收法测定杜仲叶中无机元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杜仲叶中无机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杜仲叶中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及宏量元素,有害无素Pb、Cd含量较低,同时测定了杜仲皮中无机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57.
本文提出了计算MnBm型弱碱弱酸盐溶液精确[H+]的普适公式,一般选代1~2次便可求出的[H+]的精确解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介绍了金属醇盐作为原料用于制备无机材料的独特优点,并系统地综述了金属醇盐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59.
聚丙烯酸-高岭土杂化高吸水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高岭土存在下,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交联剂,以过硫酸钾作引发剂,部分中和的丙烯酸单体进行聚合交联反应,合成高聚物/无机杂化高吸水性材料,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中和度,单体用量,引发剂量,交联剂量,高岭土加入量及反应温度对吸水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0.
通过试验研制出了ZrO2 -CeO2 -SrO固体电解质超细粉 研究表明 ,其颗粒粒径随母液的浓度的增大、氨水的加入量的减少、烧结温度的提高及烧结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粒径分布的范围也增大 ,适宜条件分别为 0 .1mol/L ,pH为 1 4,70 0℃ ,4h .通过SEM观察 ,颗粒呈无规则形状 ,通过XRD分析了氧化物之间的结合情况 ,发现有固溶体产生 图 3,表 4,参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