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18篇
综合类   12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PHC)组织中肥大细胞(MC)和微血管(MV)计数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ABC免疫组化法对47例PHC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分别检测MV和MC,并在高倍镜下计数.结果 47例PHC癌组织中MV、MC计数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MV:67.30±13.68 vs.37.20±10.58,p<0.01;MC:15.46±4.54 vs.8.08±2.03,p<0.01);术前AFU(α-岩藻糖)≤10 μg/mL的病例及伴转移病例癌组织MV计数显著高于AFU>10 μg/mL病例及无转移病例(AFU:70.41±13.03 vs.59.97±12.69,p<0.05;转移:73.50±13.77个/HP vs.64.10±12.68,p<0.05),MC和MV在PHC中的计数与PHC其他主要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癌组织中MC计数与MV计数呈密切正相关(r=0.348,p<0.05).结论 MC,MV计数与PHC的发生、进展关系密切,且MC具有显著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82.
采用mRNA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1例非小细胞肺癌及相应的正常组织进行Rb基因表达的研究。结果显示Rb基因转录的阴性率为16.1%(5/31),蛋白表达异常率为19.4%(6/31)。表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与Rb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3.
目的通过观察FGFR1、FGFR3和Pokemon在膀胱癌组织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296例膀胱癌和48例正常膀胱组织中FGFR1、FGFR3和Pokemo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FGFR1在膀胱癌不同病理分期、分级及初发复发的表达率为:Ta-T1期7.5%,T2-T4期18.1%(p0.01);低级别2.8%,低-高级别11.9%(p0.05),高级别14.3%的(p0.01);初发表达6.8%,复发表达率17.1%(p0.01)。2)FGFR3在膀胱癌不同病理分期、分级的表达率为:Ta-T1期68.1%,T2-T4期35.0%(p0.01));低级别75.0%,低-高级别60.3%(p0.05),高级别44.9%(p0.01)。3)Pokemon在膀胱癌不同病理分级及初发复发的表达率为:低级别47.2%,低-高级别66.7%(p0.01),高级别80.6%(p0.01);初发59.2%,复发80.0%(p0.01)。结论 FGFR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分期成正相关,复发表达明显高于初发;Pokemo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成正相关,复发表达也明显高于初发,表明它们可能主要参与膀胱癌发展及转移等过程。FGFR3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分期成负相关,表明它可能在膀胱癌发展早期及低级别肿瘤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4.
为了分析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病理学变化及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探讨了NF-κB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作用,构建了大鼠DAI动物模型.运用Glees-Marsland染色法和Weil氏染色法观察伤后不同时间段的病理学改变,并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NF-κB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1h即可观察到部分轴索肿胀、断裂,髓鞘水肿、分层等现象,24h可见典型轴索收缩球形成,髓鞘崩解呈筛网状改变,72h轴索断裂数量、范围及髓鞘筛网状改变达到高峰;伤后1h,脑组织内可见NF-κB阳性细胞,伤后3h阳性细胞数增多,伤后24h达到高峰,持续到72h,伤后7d,仍可见阳性细胞表达,但数量减少.对照组细胞核未见阳性表达.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NF-κB表达增加,可能与轴索继发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5.
采用Max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兔抗人GnRH受体的多克隆抗体,对雄性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神经器官(视神经节、脑神经节和胸神经团)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显示:GnRH受体的免疫阳性物质在雄性三疣梭子蟹视神经节、脑神经节和胸神经团的多个部位都有较为广泛的存在,定位在神经细胞的细胞质和神经髓质中,不同神经器官GnRH受体的免疫阳性强度有一定的差异.三疣梭子蟹神经器官存在GnRH受体的免疫阳性物质,为GnRH参与其神经调节作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86.
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属于垂体后叶激素家族,它与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血压调节、学习和记忆以及生殖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AVP在不同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方式和传输路径存在明显差异.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系统观察了AVP免疫阳性神经元和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在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脑中的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结果显示AVP免疫阳性神经元和免疫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可见于中菊头蝠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下丘脑外侧区、正中隆起和垂体后叶,其细胞形态与其它哺乳动物相应结构的细胞特征类似,提示AVP神经元在哺乳动物下丘脑中的分布具有高度的保守性,AVP在中菊头蝠下丘脑可能有着与其它哺乳动物类似的功能.室周视前区、终纹床核和前脑外侧束也有少量AVP免疫阳性(immunoreactive arginine-vasopressin,AVP-ir)神经元分布,而在海马、隔核、杏仁核和侧间隔等边缘核团没有发现与大鼠等哺乳动物相应结构类似的分布,这可能与蝙蝠的视觉退化有关.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1)在小鼠脑内的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一氧化氮合酶在正常小鼠脑内的表达.结果:NOS1阳性神经元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区域,包括大脑皮质、海马、齿状回、间脑和脑干.结论:表明N0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诸多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8.
收集18例支气管镜检肺癌标本,进行光、电镜对比观察及KT,CEA、NSE、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KT或CEA阳性有助于识别肺癌的鳞状或腺样分化;NSE对小细胞肺癌有较高的特异性,肺癌各型的超微结构特征与免疫组化染色密切相关,提示;对肺癌的电镜观察结合KT,CEA,NSE的免疫且化染色有助于提高低分化,未分化肺癌诊断,分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9.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