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28篇
  免费   461篇
  国内免费   823篇
系统科学   285篇
丛书文集   381篇
教育与普及   1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3篇
现状及发展   120篇
综合类   12188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247篇
  2015年   347篇
  2014年   530篇
  2013年   428篇
  2012年   647篇
  2011年   722篇
  2010年   527篇
  2009年   582篇
  2008年   552篇
  2007年   772篇
  2006年   638篇
  2005年   538篇
  2004年   466篇
  2003年   514篇
  2002年   477篇
  2001年   413篇
  2000年   384篇
  1999年   349篇
  1998年   256篇
  1997年   301篇
  1996年   245篇
  1995年   221篇
  1994年   247篇
  1993年   213篇
  1992年   224篇
  1991年   193篇
  1990年   185篇
  1989年   172篇
  1988年   133篇
  1987年   94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6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苦丁茶与常用茶中微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苦丁茶又称苦丁、苦簦、皋卢等 ,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常饮的代用茶 .几千年民间饮用和现代医学验证苦丁茶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活血脉、降血脂、降胆固醇等功效 .近 10年来 ,科技人员对苦丁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确定其中含有化学成分达 2 0 0多种[1] ,一部分与普通茶叶相同 ,如咖啡碱、多酚类、儿茶素、氨基酸等 ,但含量比普通茶叶低[2 ] ,此外 ,苦丁茶还含有熊果酸 (Ursolic acid)、β 香树脂醇 (β Amyrin)、蛇麻脂醇 (Lupeol)、熊果醇 (Uvaol)和 β 谷甾醇 (β Sisterol)等 .但…  相似文献   
42.
颗粒物质中熵力和组态熵的共振吸收力学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研制的切变波共振吸收力学谱仪测量了颗粒物质(种子、不锈钢珠)的共振吸收力学谱,发现系统的共振频率具有明显的切位移振幅效应,同时颗粒物质存在特征共振吸收峰。从这些结果,可以算出颗粒物质的熵力及熵能级差。  相似文献   
43.
对比 Amberlite XAD-4与两种新型吸附树脂 NK和新 H对对甲苯胺的静态吸附行为 ,根据吸附等温线研究并讨论吸附热力学性质 .两种新型吸附树脂对对甲苯胺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 Amberlite XAD-4 ,微孔作用机制及表面部分极性起决定作用 .吸附焓变 ΔH<0表明吸附为放热过程 ,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 .对吸附焓变和自由能变的讨论同时表明树脂对对甲苯胺的吸附为多层物理吸附过程 .吸附熵变 ΔS表明吸附树脂表面的不均匀性和吸附质分子在树脂表面的分布及其局域运动与吸附有密切关系 .  相似文献   
44.
45.
46.
47.
多变量系统最小能量终端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义逆矩阵的理论和Bellman最优性原理为基础,给出了MIMO系统的状态反馈型的闭型解,对最优终端控制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详细研究,且通过具有零初始状态的线性定常系统的研究,导出了终端控制误差和控制能量与控制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8.
微量分析系统测定微量全血中的锌、铁、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用微量分析系统测定微量全血中的锌、铁、钙的分析方法 ,该系统是利用软件来记录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即导数原子吸收值来提高原子吸收分析灵敏度的一种新技术 .该方法灵敏度高 ,检出限低 ,重视性好 ,直接用于测定微量全血中的微量元素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9.
用解析法对双势阱分子的自发隧道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粒子的自发隧道效应周期与能级裂距成反比关系,从而对隧道效应对双势阱分子激发态的稳定性贡献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相似文献   
50.
地下含水层热储井位置选择和布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含水层热储开发技术面临一系列问题,寻找适合热储用的含水层和合理布置热储井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综合考虑含水层的地质结构特征,适合热储的含水层应该是承压含水层,热储应该采用同层方式.单个热储井的影响半径可以通过热平衡和热扩散原理求得.合理布置热储井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有效抵消原有地下水的流动以及渗流系数不一致的影响.利用井之间的渗流耦合作用,在热储井之间布置调节井,主动控制热储水的波及范围,可以实现热储井布置的相对"紧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