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7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216篇
系统科学   104篇
丛书文集   68篇
教育与普及   2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46篇
综合类   2458篇
自然研究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wo-dimensional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of electron density depletions in collisionless magnetic reconnection.In anti-parallel reconnection,the quadrupole structures of the out-of-plane magnetic field are formed,and four symmetric electron density depletion layers can be found along the separatrices due to the effects of magetic mirror.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itial guide field,the symmetry of both the out-of-plane magnetic field and electron density depletion layers is distorted.When the initial guide field is sufficiently large,the electron density depletion layers along the lower left and upper right separatrices disappear.The parallel electric field in guide field reconnection is foun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such structures of the electron density depletion layers.The structures of the out-of-plane magnetic field By and electron depletion layers in anti-parallel and guide field reconnection are found to be related to electron flow or in-plane currents in the separatrix regions.In anti-parallel reconnection,electrons flow towards the X line along the separatrices,and are directed away from the X line along the magnetic field lines just inside the separatrices.In guide field reconnection,electrons can only flow towards the X line along the upper left and lower right separatrice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parallel electric field in these regions.  相似文献   
102.
制备特定尺寸的纳米金颗粒方法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出不同粒径的纳米金颗粒。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金颗粒的形貌及尺寸进行表征。讨论了还原剂种类、还原剂用量、试剂加入顺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纳米金颗粒稳定性、粒径、形貌和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3C6H5O7为还原剂制得纳米金颗粒粒径在15-20 nm之间,NaBH4为还原剂制得的...  相似文献   
103.
一条理想的量子线同一条无序量子线耦合在一起,理想链中能量为E的电子波函数,能被无序链中某些格点能量Vn,2在电子能量E附近的格点强烈散射.在Vn,2=E格点,能量为E的电子波函数能发生全反射,也就是"反共振效应".在无序度W较大时,随着W的增大,无序链中能够强烈影响周期链的格点数减少,这使得周期链中电子的局域长度增大,与数值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4.
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纳米探针技术,展示了一维纳米材料原位场发射的测量方法和实例。实验以钨针尖为接收极,纳米材料为发射极,通过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实时成像功能,纳米探针的精确操纵及电学测量技术以及激光辐照功能,系统研究了极间距离D、形貌变化、吸附气体和激光注入对单根多壁碳纳米管和氧化锌纳米线场发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D远小于纳米材料长度L的3倍时,D越小,开启场强和阈值场强越大,场发射性能越弱。此外,纳米线尖端曲率半径越大,场增强因子越小,场发射性能越弱。研究还发现O2的脱附和激光辐照有助于纳米材料场发射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5.
 提出一种基于DS理论的co-location挖掘方法.先将数据集按照空间对象分类,然后从分类后的子数据集中依次提取该空间对象的实例,与其他空间对象数据集中的各个实例进行配对,将找到的各实例关系记录到一个新的关系表中,作为使用DS理论求解的基础.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co-location挖掘技术,在DS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参与度,基于新定义的参与度来求解co-location模式.  相似文献   
106.
研究了在包含恒定轴向磁场的螺旋型波荡器中运动的电子动力学行为.采用Mathematica数值模拟考察一般条件下的电子轨道及其在横向平面内的投影形状.在电子入射偏离理想螺旋型轨道的情况下,电子在波荡器中的运动轨道在横向平面内的投影曲线可能是周期或者准周期的,对此作了讨论并给出了相应的判据.  相似文献   
107.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a0.85 Sr0.15)(Ti1-xZrx)O3(x=0.10,0.15,0.20,0.25)陶瓷.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介电温谱测试和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介电性能评价和杂质定性检测.结果表明:(Ba0.85 Sr0.15)(Ti1-xZrx)O3陶瓷显示平均立方钙钛矿结构,随着...  相似文献   
108.
利用离子辅助电子束蒸发技术,在玻璃基底上以交替沉积的方式制备了A12O3/SiO2叠层复合薄膜,单层介质膜膜厚分别选取54和16 nm,总厚度为560 nm.采用步进法测试得到金属电极/复合绝缘膜/金属电极(MIM)结构的I-V特性曲线,具体成分为CrCuCr/(Al2O3/SiO2)8/CrCuCr,相应的厚度为80...  相似文献   
109.
提高了Cu含量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reactor pressure vessel,RPV)模拟钢样品,经过880 cC水淬、660℃调质处理和400℃1000~4000 h的等温时效处理,观察到纳米富Cu相的析出;随后进行20%~30%冷轧变形,采用萃取复型(extractionreplica,ER)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HRTEM)的方法研究纳米富Cu相的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镶嵌在α-Fe基体中的纳米富Cu相,在冷轧变形时的变形机制较为复杂,存在多种变形方式.当纳米富Cu相的晶体处于有利取向时,可以跟随基体一起发生滑移变形,表现为"软"颗粒的特性;当晶体处于不利取向时,会发生孪生变形,甚至诱发马氏体相变,有时生成"轮毂辐条"状的孪晶结构,大大提高了纳米富Cu相继续变形时的抗力,表现为"硬"颗粒的特征,因而析出纳米富Cu相会产生明显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0.
利用热力模拟实验机及试验轧机研究了添加Ti,V的超纯中铬铁素体不锈钢热变形过程中的析出行为变化特点,并采用热动力学计算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来表征析出相特征.结果表明:热变形过程中形成的析出相主要为TiC,这与热动力学分析一致.这些析出相的特征与变形温度密切相关,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析出相TiC尺寸更加细小且分布更加弥散.这主要是由于变形温度降低时扩散速率相对较低,不利于析出相长大,而晶体缺陷增加,形变诱导析出的有效形核位置增加.这一热变形过程中的析出行为变化规律在中试试验条件下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