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8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6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建立了快速沉积高品质金刚石膜的热阴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新方法. 相对于常规冷阴极辉光放电而言,热阴极辉光放电是一种新型放电形式,具有许多新的特性,其中重要一点是具有较高的放电电流(6.0~10.0 A). 较高的放电电流既是热阴极辉光放电本身的突出特点,同时对于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膜工艺也产生重要影响. 实验研究了放电电流于金刚石膜沉积速率、表面形貌和热导率的影响,发现由于放电电流影响辉光放电的等离子体区和阳极区,进而对金刚石膜的沉积速率和品质有很大影响. 特别是通过放电电流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刚石膜的品质,这对于制备优质金刚石膜产品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2.
M+/SiO2型强碱性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醋酸甲酯、甲醛为原料合成丙烯酸甲酯为探针反应,利用微反色谱实验装置,经过大量实验筛选出具有催化作用的K /SiO2型、Li /SiO2型碱性催化剂,其酯化率效果较好,并对其比表面积(BET)、孔径分布进行了表征和评价。  相似文献   
53.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用尖晶石型LiMn2O4正极材料,并通过同时加入Cr3 和F对材料进行了体相掺杂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用充放电循环实验对制备的锂离子电池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未掺杂的LiMn2O4正极材料首次放电容量为115.3mAh·g-1,循环25次后容量降为96mAh·g-1;掺杂Cr3 和F的材料同样具有尖晶石型结构,随掺杂量增加,首次放电容量略有降低,但循环性能有较明显改善,充放电效率提高,其中掺杂量为0.10的样品首次放电容量为111.5 mAh·g-1,循环25次后容量保持率达91.8%.  相似文献   
54.
应用XRD、XPS、EXAFS、IR-TPD、NH3-TPD和脉冲微反等多种物理和化学方法,研究了以冷急和自冷方法制备的US-SSY分子筛,在与γ-Al2O3制成混和载体时,两者之间的差异对金属组分在其上的分散和活性组分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以及给加氢处理催化剂性能带来的变化,为制备高效催化剂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5.
采用溶胶凝胶法对原料进行了混合,在氮气保护下利用固相反应烧成了LiFePO4/C复合材料.XRD衍射分析表明,烧成温度和碳源引入量对LiFePO4/C的结晶度有较大的影响,在650~700 ℃范围内烧成的LiFePO4/C结晶完整;当碳源引入量超过20%时,LiFePO4/C衍射峰强度下降.SEM电镜观察到,烧成的LiFePO4/C晶粒细小,大小均匀,晶粒尺寸为100 nm左右.以烧成的LiFePO4/C复合材料作为正极材料进行充放电测试,发现碳源对首次放电容量有较大的影响,分别以乙炔黑、蔗糖和葡萄糖作为碳源时,0.1 C倍率下首次放电容量分别为120,135,162 mA·h/g.对以葡萄糖为碳源烧成的LiFePO4/C复合材料进行放电倍率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在1 C和3 C高倍率下首次放电容量为0.1 C倍率下放电容量的90%和80%.  相似文献   
56.
以P123为模板剂,采用挥发诱导自组装法(EISA)合成了有序介孔氧化铝(OMA),并以其为载体,制备了钴基费-托合成催化剂.分别采用XRD、TEM、氮气物理吸附-脱附、氧滴定等方法对载体和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焙烧温度对OMA的孔结构和晶型的影响,以及所合成的OMA的孔结构和晶型对其负载钴基催化剂的费-托合成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OMA的比表面积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而孔径则先减小后不变,当焙烧温度升高至700℃后,OMA逐渐由无定形的氧化铝转化为γ-氧化铝.载体焙烧温度为800℃的催化剂具有最高的还原度和分散度而表现最佳的费-托合成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57.
本文研究了用复合电镀法制得的镍铝活性阴极的电性能。在相同条件下,这种活性阴极的释氢电位比铁电极低300 mV左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活性阴极具有抗强反电流、Fe~(2+)中毒和热处理的性能。  相似文献   
58.
田力  刘敏 《贵州科学》1994,12(1):40-44
本文报道在钛阴极上草酸还原制乙醛酸的电解工艺.测试结果表明:增加电解液中H~ 浓度,有助于乙醛酸的生成,主要表现为电能效率的提高;电解过程具有一适当电解周期;求得的乙醛酸理论分解电压E_d接近为一常数(-1.00v)。同时也探讨了乙醛酸分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9.
研究了CaO基复合催化剂在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的原位脱碳作用,通过气相色谱仪分析热解气体产物组分及含量。结果表明,CaO基复合催化剂可以原位吸附生物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CO2,达到生物质定向催化转化的目的。使用Fe-CaO、Ni-CaO复合催化剂可使生物质热解液相产物产率降低至20%以下,而气体产率提高,最高可达67.1%。Ni-CaO催化热解条件下气体产物中H2含量最高可达52.9%,同时φ(H2)/φ(CO)达到2.6,改善了热解气品质。  相似文献   
60.
To probe the coupling effect of the electron and Li ion conductivities in Ni-rich layered materials(LiNi0.8Co0.15Al0.05O2,NCA),lithium lanthanum titanate(LLTO)nanofiber and carbon-coated LLTO fiber(LLTO@C)materials were introduced to 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 in a cathode.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nductivity was indicated by the suppressed impedance and polarization.At 1 and 5 C,the cathodes with coupling conductive paths had a more stable cycling performance.The coupling mechanism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chemical state and structure evolution of NCA after cycling for 200 cycles at 5 C.In the pristine cathode,the propagation of lattice damaged regions,which consist of high-density edge-dislocation walls,destroyed the bulk integrity of NCA.In addition,the formation of a rock-salt phase on the surface of NCA caused a capacity loss.In contrast,in the LLTO@C modified cathode,although the formation of dislocation-driven atomic lattice broken regions and cation mixing occurred,they were limited to a scale of several atoms,which retarded the generation of the rock-salt phase and resulted in a pre-eminent capacity retention.Only NiO phase“pitting”occurred.A mechanism based on the synergistic transport of Li ions and electrons wa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