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研究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研究了野西瓜多糖分离纯化、质量浓度及分子质量.通过木瓜蛋白酶-Sevag法脱除蛋白,采用双氧水及透析法除去色素及小分子,利用分步醇沉法得到质量最大的CSPSⅠ,并对其进行DEAE-52柱层析,进而得到糖质量浓度最高的组分CSPSⅠC.纯度鉴定确认CSPSⅠC为高纯度多糖.对CSPSⅠC糖质量浓度、糖醛酸、硫酸基质量浓度进行测定并考察了其方法学,证实得到的结果准确可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得到了CSPSⅠC的相对分子质量.通过对野西瓜多糖分离纯化及质量浓度测定为继续深入研究野西瓜多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野西瓜水溶性生物碱抑制HepG-2增殖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野西瓜生物碱的抗肿瘤作用.采用MTT实验观察野西瓜水溶性生物碱的体外抗肿瘤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野西瓜水溶性生物碱对肿瘤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10、50、100、150、200、300 μg/mL的野西瓜水溶性生物碱作用于HepG-2细胞72 h后均可不同程度的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其中野西瓜水溶性生物碱IC50为171.5 μg/mL;作用48 h后出现凋亡形态;180 μg/mL、360 μg/mL的野西瓜水溶性生物碱作用48 h时出现细胞凋亡;周期分布发生改变.结果表明,野西瓜水溶性生物碱具有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3.
为阐明野西瓜的活性成分,为开发利用药效成分提供科学依据,对其果实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溶剂萃取和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野西瓜果实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胡萝卜苷(I),邻羟基苯甲酸(II),芦丁(III),蔗糖(IV),没食子酸(V),山奈酚(VI),异鼠李素(VII).结论:化合物(II)、(III)、(V)、(VII)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24.
多杀菌素是新型生物源农药,系刺糖多孢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在单因子实验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方法,优化了刺糖多孢菌培养条件。结果筛选出初始pH值、培养温度、摇瓶转速、摇瓶装液量4个因子,为本实验奈件下影响刺糖多孢菌生物量的主效因子,4因子贡献率总和达90.8%,建立了回归模型Y=7.73-0.63x1+0.42x5-0.20x7+0.20x8,决定系数R^2=0.9767,调整决定系数R^2=0.9359,方差分析表明模型显著,生物量最大预测值可达9.18g/L。  相似文献   
25.
野西瓜正丁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野西瓜Capparis spinosa L.中正丁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野西瓜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方法及其充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渗漉法阳离子交换树脂、索式提取法和硅胶柱色谱对野西瓜果实进行初步分离提取,结合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 - 20和重结晶技术对正丁醇部位的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并...  相似文献   
26.
野西瓜的化学和药理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野西瓜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就其化学和药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野西瓜中含有挥发油(异硫氰酸酯、麝香草酚、棕榈酸等)、吲哚类、类黄酮类、谷甾醇类、葡萄糖异硫氰酸盐及一些结构新颖的化合物;野西瓜除具有抗风湿的作用外还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高血压、降血糖血酯、利尿、治疗痛风等方面的作用.野西瓜无论在化学还是在药理方面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的一种中草药.  相似文献   
27.
野西瓜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为阐明野西瓜的活性成分,并为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其果实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及光谱解析技术从野西瓜果实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它们是: 6-Hydroxy-12-carboxy-blumenol A-β-D-glucopyranoside(Ⅰ),1H-吲哚-3-乙腈4-O-β-葡萄糖苷(Ⅱ),(6S)-Hydroxy-3-oxo-α-ionol(Ⅲ), 3- 醛基吲哚(Ⅳ), 腺苷(Ⅴ),次黄嘌呤核苷(Ⅵ), 对苯甲酸鼠李糖醇苷(Ⅶ), 蔗糖(Ⅷ),β-谷甾醇(Ⅸ),胡萝卜苷(Ⅹ),除Ⅱ外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Ⅲ为新天然产物,I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28.
本实验采用正交设计法选择槌果藤巴布剂基质制备工艺条件。确定以初粘力和持粘力综合得分为槌果藤巴布剂基质制备工艺评价指标,以影响巴布剂基质成型的四种基质:聚丙烯酸钠、甘油、甘羟铝、酒石酸为因素,以四种基质的用量为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优化槌果藤巴布剂基质处方。优化的基质处方最佳配比为聚丙烯酸钠:甘油:甘羟铝:酒石酸=1:10:0.067:0.033,在25℃炼合20min涂布。按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槌果藤巴布剂基质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外观平整光滑,且能满足黏弹性要求。  相似文献   
29.
刺糖菌素是由多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种具有触杀及摄食毒性的广谱杀虫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菌株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CT205发酵产刺糖菌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菌产刺糖菌素的发酵培养基添加可溶性淀粉、黄豆饼粉、Na2B4O7和CoCl2可提高刺糖菌素的发酵单位,且得出发酵培养基的初始pH、摇瓶装量和接种量分别以7.0,30 mL/250 mL和10%为最佳.正交实验分析得到最优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3.0%、可溶性淀粉3.0%、棉籽粉1.0%、黄豆饼粉1.0%、CoCl20.1 mg/L、NaB4 O7 0.1 mg/L.优化之后刺糖菌素的发酵单位达到了90.21μg/mL,比优化前提高了78.5%.  相似文献   
30.
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分布很广,我国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均有报导。它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蛙,尤适于小孩和老人的滋补,宜提倡人工养殖,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棘胸蛙的寄生虫,早年徐锡藩等(1933)在厦门,就发现有尼氏小皕尾线虫(Cosmocercella noveri Hsu et Hoeppli,1933)。近年汪溥钦等(1979—1981)在福建,潘炯华等(1986)在广东韶关报导了一些种类。我们最近检查一批棘胸蛙,检得寄生蠕虫9种。其中1种是新种,1种为我国新记录,有5种新宿主,兹记述如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