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2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2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7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1.
利用热重法研究了半芳香尼龙聚联苯醚二甲酰十二碳二胺(PA12-O)在N2气氛中以不同速率β升温时的热降解过程及热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PA12-O的热降解是一步反应,随着β的增大,降解温度呈指数关系升高.其起始平衡降解温度为439.4℃,终止时的平衡降解温度为468.33℃,最大降解速率时的平衡降解温度为459.17℃.为确定PA12-O的热降解机理,比较了用Kissinger、 Flynn-Wall-Ozawa和 Coats-Redfern方法求得的PA12-O的热降解表观活化能,证明PA12-O的热降解机理为减速类型.  相似文献   
12.
改进二甲醚燃料润滑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国内首次研究了二甲醚(DME)燃料中加入不同种类和配比的润滑改进剂后两者的互溶特性、发动机排放性能的变化以及燃油系统偶件润滑性能和磨损的改进,从而为 DME发动机选择合适的燃料润滑改进剂提供重要依据.实验给出了3种润滑改进剂与DME的临界互溶温度曲线,可据此在不同季节和地区为DME发动机选择合适比例的不同润滑改进剂来使燃油系统获得足够润滑,同时保证润滑改进剂与 DME能完全互溶.实验结果表明:植物油作为润滑改进剂效果较好;DME中加入少量的润滑改进剂后不会使发动机的排放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二十员大环双氮杂冠醚:2,3,l6,l7—二苯—l,8,ll,18—四氧—5,14—二氮杂环二十烷及其7个与稀土硝酸盐(RE^3 =La^3 ,Sm^3 ,Eu^3 ,Gd^3 ,Tb^3 ,Dy^3 。Yb^3 )所形成的1:2(M:L)型固体配合物,并经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及热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位是通过配体中的C—O-C进行的,而Ar—O-C未参与配位,同时含2分子配位水.对Sm(Ⅲ),Eu(Ⅲ),Tb(Ⅲ),Dy(Ⅲ)的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测定,所有配合物均有较强的荧光强度,其中Tb(Ⅲ)的配合物荧光强度最高,表明该新双氮杂冠醚配体三重态的能量与Tb(Ⅲ)的振动能级最为匹配.  相似文献   
14.
苯乙烯在酞菁钴分子筛催化下的环氧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转移催化剂的协同作用下和溶剂 /水两相体系中 ,对在分子筛超笼中原位合成的酞菁钴催化剂(CoPC NaY)存在下的苯乙烯与次氯酸钠 (NaOCl)的环氧化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GC MS联用仪和Varian34 0 0型气相色谱仪对环氧化产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分子筛超笼中原位合成的酞菁钴 ,在溶剂 /水两相体系中对苯乙烯环氧化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苯乙烯环氧化的主要产物是苯基环氧乙烷和苯甲醛。在 5 5℃时 ,苯乙烯的转化率达到 5 4%,对苯基环氧乙烷的选择性达到 6 5 %。反应温度和氧化剂的加入量影响苯乙烯环氧化的转化率和苯基环氧乙烷的选择性 ,而反应时间只影响反应的转化率。在CoPC NaY催化苯乙烯与次氯酸钠的环氧化反应过程中 ,氧化剂 (OCl-)首先进入大分子化合物酞菁钴驻留的超笼中 ,将氧转移到酞菁钴催化剂上 ,形成一个高价的钴氧化物中间体 (OCoPC) ;然后苯乙烯在相转移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相间扩散进入水相 ,并被分子筛吸附进入孔道 ,最后与钴氧化物中间体接触 ,此中间体将氧转移给苯乙烯 ,生成环氧化物。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波辐射技术结合相转移催化,以肉桂酸和氯化苄为原料在水—氢氧化钾体系中,合成了肉桂酸苄酯。最佳条件为:肉桂酸15.0g,氢氧化钾6.0g,氯化苄16.4mL,PEG-4001.2mL时,微波加热功率400W,反应时间60min,酯收率达90.3%。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冠醚配合物:[K(18C6)][BPh_4],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晶体学数据:α=1.454 8(4)nm,b=1.395 6(4)nm,c=1.749 7(6)nm,β=111.254(5)°,V-3.311 0(18)nm~3,Z=4,F(000)=1 328,R_1=0.079 7,ωR_2=0.204 7.配阳离子[K(18C6)]~+中的K~+与[BPh_4]~-中的其中一个苯环存在K~+-π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表面活性剂在盐酸介质中对钢的缓蚀协同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失重法研究了在盐酸介质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A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对钢的缓蚀协同效应,讨论了产生协同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TG—DTG技术研究了合成的5种交联壳聚糖的热分解历程.通过对比Coats—Redfern积分法和Achar微分法对31种机理函数求得的动力学参数,推断出各步的可能热分解反应机理.5种交联壳聚糖发生第l步热降解的动力学机理函数相同,都为简单三级反应,遵循f(α)=0.5(1-α)^3,g(α)=(1-α)^-1/2-1;第2步均为壳聚糖的分解,其热分解的机理函数均为简单的二级反应;5种壳聚糖的稳定性为:CCTS—B—15—C—5>CCTS>CCTS—2≈CCTS—B—18—C—6>CCTS—1.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介绍了目前普遍使用的手性季胺盐、手性冠醚等手性相转移催化剂及聚合物支载的手性相转移催化剂,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手性相转移催化不对称烃基化反应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催化剂、温度、溶剂、浓度和磁场等因素对该类烃基化反应的化学产率、光学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Multi-ester type biscrown ether compound(I) was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6-bromoacetacetic ester dibenzo-16-crown-5(7) with phenyl-methyl ether-2,6-diformic acid potassium salt in anhydrous DMF at refluxed temperature, and color biscrown ether compound(II) was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4′-aminobenzo-15-crown-5(12) with 2,2′(O-formoyl naphthyl)ethyl ether (9) in anhydrous ethanol at 40 C under N2. New compounds(I, II) were characterized by IR,1H NMR, MS and elemental analys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iu Changrong: born in December, 12, 1938, Profess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